小偷家族

有一种电影,第一遍看完就觉得好,但又说不上来好在什么地方,就觉得十分动人。再看一遍的时候,不得了了,彻底沦陷进去了,越来越觉得浑然天成,不见机巧,纯纯粹粹地把最平常最熟悉的东西摆在你面前,惊艳得让人恨不得把每一帧画面都抠出来把玩一番。这就是《小偷家族》。

01

“无声胜有声”,这是我看完整部电影最大的感受。

细腻的温情中透着生活压迫下的血迹,平谈的生活描写中饱含着对于羁绊的刻画,电影没有刻意的日本式煽情,也没有波澜起伏的剧情,但看似平静的水面之下却波涛汹涌。

一群被遗弃的失语人,临时组建的家庭,抱团取暖的极度和谐之下,却难掩苟延残喘之下的生存困境和道德的缺失,愈是温暖动人,愈加伤人肺腑。

电影在我看来,有三层底色。

每一层底色都不动声色地做到了极致,于是便成就了这样一部佳作。

02

第一层底色是浓烈得醉人的温情。

一群并无血缘关系的男女老少,蜷缩在破败的小屋里,家的狭小增近的是心的距离。

家人围在小桌上吃着食物,奶奶初枝感受得到睡在同一个被窝里的亚纪的脚凉,燥热的天气下老旧的电扇嘎吱嘎吱地扇着风,治鼓起塑料袋当球踢,暴雨淋漓下又和信代吃着凉面做着不可描述的事儿。

祥太和治一起吃着可乐饼,信代紧紧地抱着友里望着盆里的火焰,又在澡池边上和友里一起露出了烙印和伤痕。还有祥太将友里掉落的牙齿扔在了屋檐上的那一段戏,那种生活气息已经可以透着银幕扑面而来。

温情到极致的地方在于一家人的其乐融融,定格成唯美的画面。

第一次是众人在屋檐下,细细聆听着烟火的动静,虽然看不到烟火的绚烂,但已经足够浪漫,第二次是众人在海边的手牵手,初枝奶奶微笑地看着海边,无声地呢喃着:真的谢谢你们了。

观众透过画面的渲染,感受到的是人情的温馨和唯美。

03

第二层底色是抱团取暖的温情之下的无奈和坎坷。

图片发自简书App

初枝奶奶在海边的呢喃:真的谢谢你们了,是没有声音的。

海边的人给予了她被人遗弃之后未曾拥有的人情和温暖,但同时现实又在提醒着他们是因为生存的压力和寂寞才汇聚到一起的,是在各取所需,生前的啃老和身后事的草草掩埋,无法言明的无奈促使了这场无声的感谢。

同时失语的还有公车上的祥太,治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让祥太叫他一身爸爸,但直到最后,祥太也没有当面说过这句话,只是在堆砌起雪人,车已经开远之后,才对着窗户无声地道了声爸爸。

在治教给了祥太有关做哥哥的道理,有关性启蒙的教育之后,他也同样背对着祥太说出了他们曾想抛下他逃跑的想法,诱拐的罪名他们无法承担。

最为动人心魄的还是信代在离职时面对威胁时所说的“你说出去的话,我绝对不会放过你。”的凶狠和揽下一切罪名之后面对警察的提问,反复呢喃道的“怎么称呼的呢?”

那种想作为一个母亲的渴求而不可得,真的让人心碎。

观众透过银幕,这次感受到的是被现实和生存压抑地喘不过声的残酷和悲哀。


04

第三层底色是是枝裕和对于当代社会的讽刺,对父母子女的责问。

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你们是否做好了准备当好一个父母?

而不是在多年以后相互责怪,当初为什么要生他?

并不是生育了孩子,就能够当母亲,而影片中借警官之口所言的那句“不生育孩子,肯定不能够是母亲”,则是信代这个人物悲剧的根源。

社会对于诱拐的看待,剥夺了许多力有不逮的人爱孩子的权利,而又和生母对于孩子情感上的漠视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资源配置的错位,让有能力去爱孩子的母亲不去爱,让没能力去爱孩子的人爱得要死,哪怕用错误的谋生手段也要去爱。

面对这种复杂的关系,公众和社会选择了无视,这是《小偷家族》所在呈现和控诉的社会状态,也是电影最大的矛盾冲突所在。

05

电影里呈现出的那份温情,大概是人世界最幸福的时刻,愿所有看过电影的朋友,都能珍惜。

图片发自简书Ap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