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力加
一、引子
何韵兰老师发表在《中国美术报》上的一篇文章《少儿美术考级:荒唐何时休?》
“有朋友求助,说他6岁的孩子,从小非常喜欢画画,但在进考级培训班半年后,开始拒绝画画。我一看他进班前后的作品,就知道问题所在:是典型的模式化考培(烤焙)的结果。帮他转了学,两次课就恢复了绘画兴趣,画得生龙活虎,创意小宇宙大爆发。
二、美术考级是什么
美术考级,是以考试的形式,对从事美术学习的人员,针对其艺术水平进行的测评活动。而少儿美术考级的存在是否合理,一直是美术教育界争论的话题。这一争论已持续了20年,却一直未能休止。
三、追根寻源
很多人认为,儿童的绘画考级不符合儿童自身的发展特点,也不符合美术自身的规律和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规律。
新中国成立69年来,我国教育一直在不断学习和反思,从苏联教育模式的照搬引入,到开始接受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思想,从基础教育课程的历次改革浪潮,到走进核心素养目标的美术课程之新时代,人们一直没有放弃的是利己主义的功利心满足。
“儿童画考级”自1997年,开始由杭州引发,其出发点就是功利。为了获取金钱,让太多身处教育领域的人没有了基本的良知。尽管教育部早已明令其所有成绩不纳入基础教育的考核中,但普通民众对于美术教育的认识仍处于“严重贫血”状态,误认为自己的孩子走此路“很正”。这是20年以来此事依旧在害人的根本原因——国民整体审美教育素养低下。
自1998年开始,《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级别的报刊,有若干篇对“儿童画考级”是否可行的学术论证文章,已故中国美协少儿艺委会主任、著名儿童插画家杨永青先生,谢丽芳老师,关小蕾老师及广州少年宫团队等,分别与两名教授中的一位(油画教授)在各个报刊上进行了多次学术争论(商榷)。如国家级的学术刊物《美术研究》1999年第5期,刊载该教授回应谢丽芳、关小蕾的文章《儿童也可以考级》,三篇文章作为一个专题刊载在杂志上,此事成为不同学术观点的论争。
早在2011年,60多位专家和政协委员就联名提案交全国政协,建议取消少儿美术考级。据我所知,文化部相关领导也不赞成考级,各地教育界,反对考级的声音,亦前赴后继,始终未歇。广东省教委曾明令规定,反对14岁以下的儿童参加考级,禁止带着“规范化”的幌子,去干预少年儿童的创造力。教育部更是直接强调,儿童画不考级,考级不许加分。
四、考级是如何做的?
考级的分类级别之荒诞
尹少淳
我一直认为美术是有“坡度”而难以形成“梯度”的学科,不像体育、数学等学科那样容易形成明细的“梯度”。因此,在此次根据核心素养的理念修订《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时候,我们没有按照教育部的统一要求制订5个级别的学业质量标准,而是仅仅设置了3个级别的学业质量标准。即便如此,我们在形成“梯度”(分级)的时候,依然十分困难。在一些情况下,似乎只能做成“文字”上的“梯度”,比如“了解”“认识”和“深入认识”。而在现实情境中,怎样才算是“了解”“认识”和“深入认识”,依然是个让教师或评价者十分为难的问题。因为教育涉及责任和质量问题,评价是不可避免的行为,而划分一定的“梯度”也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当其作为教育活动中的整体行为时(这是与美术考级的重要区别,因为美术考级方并不参与包括制订标准和实施教学等教育行为的全过程,而是强行占据了评价这一环节)更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划分为3级尚且如此困难,那美术考级划分为10级的情况又会如何呢?我们看看从中国美术考级网下载的《儿童画考试大纲(试行)》中对5—6级水平的描述,会有令人惊讶的发现:
命题创作——5级:能运用绘画语言表现画面,构图比较合理,画面比较完整;内容丰富,主题明确;色彩比较协调,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感染力。6级:能运用绘画语言表现画面,构图比较合理,画面比较完整;内容丰富,主题明确;色彩协调,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感染力。
有趣的是,我在录入了第5级的全部文字后,全部复制—粘贴,只是删除了“比较”两字(当然,全文还有一处错误,即在“色彩协调”之后,少一逗号),就完成了第6级的描述。换句话说,第5级和第6级的级差仅仅是“比较”两字,在实际的考级中,真不知道考级方是如何找到和判断其中“色彩比较协调”与“色彩协调”的差别。其他级别的描述,也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恕不赘述。如此不可操作,是为不合理。
目前国家正在基础教育中推行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课程体系,运用美术的方式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成了这一体系的核心。可以预见,这一美术教育理念和课程思想将会对我国的校内外基础美术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美术考级完全适应不了这一美术教育理念和课程思想,不仅不能产生促进作用,反而会形成逆势力,消解其影响。
五、考级的弊病
1.毁掉个性。
美术创作本身,具有原创性、多样性、个性的特点,尤其是少年儿童美术,更不能要求千人一面。逐级规范的美术考级对艺术本身而言是荒谬,对孩子艺术感觉和创造思维的发展是束缚。
2. 美术和其他少儿艺术科目的“二度创作”不同,单考技巧是没有意义的。考级是由一幅画而评定学生美术水平,而正常的美术教育过程,是师生在美育、德育、心理教育上的交流及艺术感觉和审美观念的引领和启发,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而这恰恰是现有的考级和为考级的培训根本做不到的。
3.遍地开花的考级培训机构巧立名目的费用不断扩大,当教育也成了一项生意,考评直接和收费挂钩,层层分成,——这种评价体系不但与公民素质要求对立,和国家人才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也直接伤害、干扰了默默为未来目标耕耘的学校和老师的积极性。
4. 当下,少儿美术考级这条利益链已日益“壮大”,甚至已经深入到教育体制内发酵。它的“成功”,直接助长孩子的名利心和家长的虚荣心,成千上万人的参与,肯定也对社会风气带来负面影响。
美术考级的泛滥,助长社会艺术教育以功名作航标、聘金钱当推手,蒙蔽的是人云亦云的家长,危害的却是天真无邪的儿童。它明显与艺术教育价值观对立,却又如此大行其道,归根到底,还是利益的使然。
考级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有序的利益链条,反对考级的单位和老师反而会遭到孤立,甚至清醒的领导也难下决心。最初,许多美术老师对美术考级未多加注意,直到收到考级机构的一些“合作协议”,看到里面列出的“考务费6∶4分成”“报名费5∶5分成”等条款,才产生了强烈质疑和反感。当时广州少年宫美术学校就曾拒绝25万的分成费。时至今日,考级仍在漫延,甚至有人还想用“中国特色”打入国际。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已是很大一批人和单位的生财之道。
国家把美术科目作为人文学科,当前更明确要求美术学科以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未来人才为目标,要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各方面的素养。
龙念南
面对“急功近利”的社会现状,今天的少儿美术教育不能空谈理论,那样只能让理想的美术教育永远停留在“乌托邦”。美术教育的从业者要了解现代人的需求,要顺势而为,要找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点。但这是一个相当难解的题目。我个人认为,就教育机构和教师而言,若想生存,肯定要适应孩子,特别是家长的需求,但适应不等于迎合,二者截然不同。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是迎合家长需求,而以教育为目的的机构就要首先将利益看淡,适当地通过教育实践让家长看到,美术教育不是仅仅满足于今天画出一幅好画,而是通过美术学习让孩子的能力有所增长,让孩子的生命有艺术陪伴,这才是最大的收获。这就像是“曲线救国”,只要你明白最终目标不是这个,你就要适应,而不是迎合。在具体行为上是“润物细无声”。
六、考级是否加分
关于“艺术特长”,文件明确限定为“在学校现场测评中”展现出来的艺术特长,社会艺术考级、艺术竞赛的等级名次证书等不能直接作为艺术特长测评的依据。对于目前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艺术考级,许多专家学者十分担忧,一是认为功利化倾向严重,以营利为目的;二是认为将艺术教育推向纯粹的技能培养,扼杀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这里需要特别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不要听信某些机构移花接木解读政策文件的不实信息。
七、专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