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五一假期了,你准备去哪了?
这个问题让群里群里热闹了起来,炸出了一堆潜水的。
有的伙伴说,要么咱们一起去淄博吃烧烤?看着视频,真想去一趟,感受人间烟火,嗨歌现场。政府也给力,住宿,旅游,动车专列,据说还要有烧烤城,没想到吃个烧烤,竟然感受到了幸福。
有的伙伴说,去烟台,去青岛,去青海,去兰州。旅游,吃饭,看风景,似乎是节日的最佳选择。
有的伙伴打趣道,吃饭1小时,路上5小时,你吃的不是饭,排的是队,看的是人。
还有一些伙伴说道,宅在家里,周围转转,不看拥挤的人,和家人一起吃吃饭,聊聊天,平凡的日子,也挺好。
选择无聊,还是选择热闹,似乎永远是一个诱惑人的选择题?尤其是节假日的时候。
一年365天,平凡的日子,无聊的日子,那么多,多到可能360天,我们记不住,也懒得记。能记住永远是那些峰值体验,快乐的巅峰,舌尖上的巅峰,痛苦的谷底,是那1天,1小时,甚至1分钟。
是熬过360天,还是追逐那一刻?
你选择怎样度过平凡的日子,决定了你如何度过这一生。
或许学会度过平凡的日子,会更重要。
最近看了,北大哲学教授何怀宏写给孩子的生命启蒙书《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里面每一个小故事,都在探寻生命种遇到的问题,以及深入的思考。是对孩子的哲学启蒙,也是对大人的哲学启蒙。
其中谈到怎么度过“平凡的日子”,何怀远教授的孩子非常无聊,想要找有意思的事做,想要找刺激,想要找家长玩。作者就引导孩子思考平凡,然后和他一起去面对平凡。问孩子“你是不是希望每天都有新奇的事情发生,觉得那样的生活才有意思?”
然后,拿起英国哲学家罗素写的《走向幸福》,给女儿读起来。
就像一切伟大的著作都有令人觉得沉闷的章节一样,哪怕是伟人们的生活,也都有许多看来乏味无趣的时候。就连那些精彩的小说也都有令人乏味的章节,要是一本小说从头至尾每一页都扣人心弦的话,那它肯定不是一部伟大的作品。那些伟人们的生平,除了某些辉煌的时刻之外,也并不总是那么绚丽夺目。苏格拉底可以时而去出席一场宴会,但在他一生中,大半时间还是静悄悄地和他厉害的妻子一起生活。康德在其一生中,据说从未离开过柯尼斯堡十英里以远。达尔文呢,在周游世界以后,余生都是在他自己的家里度过的。马克思投身过几次革命,尔后就在大英博物馆度过了他的一生。
总之,伟人们的特征之一实际上还是平静的生活,他们追求的快乐并不是那种在外人看来兴奋激越的快乐。不通过坚持不懈的劳动是不可能取得伟大成就的,这种劳动是如此艰苦,如此使人全神贯注,使人不再有精力去参加那些更劳人身心的娱乐活动。唯一的例外是假日里恢复体力消除疲劳的活动,如登山、游泳等。
所以,对或多或少有些单调的生活的忍受能力,应该从儿童期就开始培养。现代的父母可能已经给孩子提供了过多消极的娱乐活动,诸如电影、戏剧、味美的食物等,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过着日复一日外表相同但精神专注的生活对于孩子一生事业的重要性,他们也可能忘记了启发孩子从这种平静的生活体会快乐。
孩子需要的快乐,应该主要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从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取得。那种一方面令人兴奋,一方面有不需要付出体力代价的快乐活动,应该尽量减少。那种兴奋究其本质而言犹如毒品,兴奋越多,追求兴奋的欲望也就越强烈,而在兴奋期间身体的消极被动状态也是违反人的本能的。
何怀远教授对孩子如何度过“无聊”的日子,给出了非常好的引导,并且用罗素的文章解答,太赞了。
大家可以想想,当遇到孩子说太无聊了,你会怎么办?似乎去解决无聊这个问题,是理所应当的。
要么去陪孩子玩会儿游戏,要么带着孩子去公园玩去,要么一起看看热闹的娱乐节目等等,用热闹代替无聊。
我们这样的做法,可能会让孩子意识到,无聊不好,就应该热闹。
实际上,我们却忽略了一个生命中更为重要的问题,如果度过生命中绝大部分无聊的时光?
生命中无聊的时光,平凡的日子,会占据你整个生命绝大部分,学会和无聊、平凡共处,我们、我们的孩子才会走向真正的幸福。
就像我们知道的那些伟人们,以为他们可能过着热闹非凡的生活,实际上,他们过的生活平静至极。
苏格拉底可以时而去出席一场宴会,但在他一生中,大半时间还是静悄悄地和他厉害的妻子一起生活。康德在其一生中,据说从未离开过柯尼斯堡十英里以远。达尔文呢,在周游世界以后,余生都是在他自己的家里度过的。马克思投身过几次革命,尔后就在大英博物馆度过了他的一生。
从平静中体会快乐,忍受生活的单调,这种能力,是我们走向幸福应该习得的,也是我们应该培养孩子的最重要的能力。
就像哲学家罗素所说的那样,要从儿童期培养孩子,对单调生活的忍受能力,启发孩子从这种平静的生活中体会快乐。
无论孩子,还是大人,学会从平静的生活中体会快乐,学会忍受寂寞,忍受无聊,是如此重要。
既然,这个能力这么重要,怎样才能学会从平静的生活中体会快乐呢?
首先,我们得明白平凡的、单调的生活是人生的主旋律,而激情、兴奋、痛苦只是人生很少的一部分。接受平凡,接受单调,才能走向幸福。不是解决不无聊的问题,而是解决如何在无聊中度过的问题。
其次,唯有寂寞,才能使人有所创造。有了时间,有了空闲,我们的大脑才能有更好的创造力。从努力的体力劳动中,去展现创意,去主动付出,去获得快乐,而不是被动兴奋。
最后,去全身贯注,坚持不懈地做事。体验心流,磨练技能,找到快乐之源。
下次当孩子说,好无聊啊。记得像何怀远教授一样,问孩子“孩子,你是不是希望每天都有新奇的事情发生,那样生活才更有意思?”
孩子会点点头,然后,你拿起《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这本书,和孩子一起一起读起来,以前有个小孩也这么问,咱们一起看看她怎么解决的?告诉他伟人们也问过这个问题,发现生活就是无聊的主旋律,在无聊的时光中,去主动付出,去展现创意。比如阅读,画画,唱歌,去创造。从平静的生活中体验快乐,多么美好。
相信孩子在你的引导和陪伴下,慢慢学会“走向幸福”的关键能力:忍受单调、平静中体验快乐的能力。
如果能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和快乐,我们快乐的源泉才可以说是最丰富、最自足和最不可穷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