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是一部讲述民国以来满族贵胄后裔生活的长篇小说,是一幅描摹人物命运、充满文化意蕴的斑斓画卷,是一曲直面沧桑、感喟人生的无尽挽歌
媒体评论
叶广芩童年时代在北京住过的院子随着北京的日新月异,随着京城大规模的拆迁扩建已经彻底消失了,那个远离她的世界中有过她*深沉的痛,对于那里,作者只是静静地、专注地望着。她的离开、她的留下、她的痛苦和她的热爱都在这里了。
——《人民日报海外版》
叶广芩继承的是20世纪40年代甚至更早期的北京文化。没有那些让人摸不着边的生造的词汇,读来就像个老大妈跟你讲一件事情。她说,年轻的时候,把文学看得充满了象征和意义,其实文学就像按摩师,人们忙碌一天,晚上躺在被窝里,在昏黄的灯光下慢慢地读着,融入进去,放下焦躁的心,这是人生非常美好的事情,也是她写作的目的。
——《中华读书报》
叶广芩的作品好就好在“够味儿”,不仅有京味共性,还有她叶赫家的个性。好比穆柯寨的“炒疙瘩",一样的面,她炒出来就另个味儿!
叙事写人如数家珍,起承转合不瘟不躁,举手投足流露出闺秀遗风、文化底蕴。内行看门道,这文风这品位,装不出来学不到家,只能是生活磨炼环境熏陶先天素质后天修养多年浸泡酿造而成。
——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著名作家邓友梅
读者书评
读者:遥小遥
《采桑子》不论不议,只称述,老老实实的将故事记入下来,不多言说,是非纷纷扰扰。各种人物也并非被什么玄而又玄的主义、观点、心性所扰。(也许当事人是这样的感受,不过在作者眼中都变为实实在在的”人的痴迷“)。她写人,不写太多内心所感,只写”痴“,痴戏,痴情,痴酒,都是痴,看起来像小儿玩闹沉迷不知节制。但其实这就是为人只本性,并不玄,也不深。在他人眼里都是平平凡凡的执着与痴迷。
这种温柔又冷静的记述,便像之前所说,投入的是一种深深的感怀与包容,并不努力去解释和研究各种缘由和发展,适时随景,看人世流转,种种是非争端或是聚散离合都化作了情。
读者:偷内衣的八宝斋
这本书不仅仅是故事吸引,更是语言的平淡中带出的真性情。六儿的妈妈下葬前封馆,作者只用一句话描写“六儿在棺前不住的念叨:妈,您躲钉!妈,您躲钉啊!...”我的眼泪刷的就掉下来了。爱的表达有很多种,恸哭和临了儿的叮咛。
读者:zoka
终于看完了《采桑子》,心里空落落的。
从来没想过,这本书会给我带来这么强的感觉,让我爱不释手。从书里面我看到了太多人,太多事,一件件地,一点点地让我沉浸其中。
小说吸引我的还有那复杂的历史背景。清朝贵族的没落,一个庞大家族的消失,一种制度的陨灭,一段历史的逝去,从来不似清风拂过般静寂无声。那是一种撕心裂肺却又无可奈何的痛。
读者:玉米胡子
这是我大学时期最喜欢的一本书了。叶广芩的文字功力和名气显然不成正比,记得我去图书馆借书,作为陕西本土作家作品的这本采桑子竟然只有2本,我向馆员姐姐推荐,她说是吗很好看吗我都没有看过。
题外话放在一边。
其实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老北京的印象也仅限于几部电影,那种得瑟的美总让我觉得不亲近。看完这本书,才让我对老北京的生活深深沉迷。那些如梦似幻的奢华让人无法抑制地向往,凄凉的故事不会让你痛哭失声,却能令你掩卷长思,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心中所想梦中所见也全是书中情节。我想,这都归功于叶广芩强大的讲故事的能力。
特别推荐第一篇,相信看完这篇,你就会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