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老师说,她在新加坡留学时,发现新加坡人喜欢用“KASU”一词来形容中国学生。
“KASU”来自一个中文词汇“惊输”,确凿是来自粤语还是闽南语已不可考。具体意思就是惊异于输,害怕失败。而在实际情况中则多指因为害怕输,所以常常人前装作毫不费力,而事实上确是在背后暗下苦工的人。
突然想起我高中时候的一个同学。数学课上老师偶尔也会碰到解不出的题目,此时老师就会请他到黑板上来演算。他笔走龙飞、洋洋洒洒,套用各色冷门定理、超纲公式,轻而易举就能解答。但在学校里,大家看到他是一个一门心思玩乐,不那么踏踏实实埋头苦学的学生。超乎寻常的数学造诣和吊儿郎当的学习态度两相比较,同学们都会认为他是天生就在数学方面天赋异禀,崇拜之情更是油然而生。
但是直到一次家长会,他的母亲在被邀请分享“育儿经验”时提到平时周末这位同学是如何挑灯夜读学习数学,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并没有所谓的天才存在。但于此同时我们对他数学的敬佩也在悄然瓦解。
害怕输非常好理解,因为害怕输而努力也理所当然。但这种人前一套、背后一套的努力就显得有些意味深长了。
我曾有一度非常不理解这一套因果逻辑,觉得实在太过吊诡。因为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我们都被千百遍地教导努力本身的重要性,那么努力本身作为一种优良品质完全没有遮遮掩掩的必要。
然而事实上,我想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被父母教导“不要跟别人说你在上课后补习班”的经验。而且包括我自己在内,大多数情况下也不愿意过多在他人面前透露自己在背后付出的努力。
因为我们大多相信“一分努力就一定能有一分收获”。
我们听了无数的故事:勾践最后越甲吞吴的结果会让人觉得在此之前再喝两升苦胆汁也值得;爱迪生第一千次实验的成功,足以让前面九百九十九次的失败都黯然失色;虽然范进考了而二十多次举人,从黑发到白头沦为世人笑柄,但最后也还是考上了不是。
中文里有个词叫“功不唐捐”,英文里是“everything will pay off.”很多时候我们都容易认为只要努力就没道理不成功。
如果你非常努力却最后不可避免的失败了,那么一定不是努力本身出了问题,而是你自身太过颟顸。就像你很难指责那些每天学习到凌晨但依然没有考上大学的可怜孩子,他们已经那么拼了,所以你只好把他们的失败归结为做了太多无用功,智力不够,运气不好之类。
因为相信努力和成功互为充分必要条件,也为了避免自己万一不小心失败了而显得太过难堪,所以我们倾向于表现出人前轻松的样子。
与此同时我们害怕失败,所以只好用更多的努力来避免失败。但很多时候失败来自于和他人的比较,而不是事件本身。
就好像所有事情都是一场零和博弈,别人只要做的比你好,他赢了,那么你就一定是个Loser。而当你表现得非常努力,你就没法确保别人看到你的状态而不奋起直追,你连唯一的那点优势:努力,都会被对方追平。就像那句话说的:“就怕比你聪明的人比你还努力。”
曾有一个调查显示,一旦你周围有20-30%的人都呈现出一种努力过度的状态,那么对每个人都是一种伤害。假设当导师布置了2000字的论文,而很多人都选择写4000字,那么那些真的只写了2000字的学生会被认为不合格,虽然他只是做了他原来该做的。这种比较很容易就迫使所有人都向过度努力的方向发展。
嗯,我的室友开始背单词了而我还在这里做这些有的没的。
我也要去努力刷卷子了。
这才不是过度努力呢,口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