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刚认识周鸿祎这个人的时候,我对他充满了很多负面的评价。因为当年的3721把我的电脑折磨的好惨。卸载不了,只能一次又一次重装系统。后来看了他写的书《极致产品》以后,我对他的看法有很多改变。
有人说360获得成功是因为它第一个将杀毒软件做成免费的。这个理由并不充分。因为在360免费之前有很多其他的免费杀毒软件,如金山毒霸、卡巴斯基等,为什么这些做的比360还早的免费杀毒软件没有获得成功?
在杀毒软件收费的时代,容易造成了一种错觉判断,收费的一定比免费的好。瑞星杀毒软件每年必买,但是这个软件做的真的好烂好烂,装了电脑照样卡、死机,各种程序bug,从感觉上讲,只比没有好那么一点点(在病毒泛滥的年代,没有的话电脑系统就崩溃了)。后来一个朋友说,用360吧,比收费的杀毒软件都好用,我当时抱着怀疑的态度试了试,几天后就彻底卸载了还在有效期的瑞星收费软件。因为,免费的比收费的都好用!
从根本上讲,360的成功得益于他们的用户中心战略。这个在《极致产品》一书有很多详细阐述。当时的收费杀毒软件公司觉得,我们只负责杀毒,你电脑上各种软件问题和我们没有关系,所以根本不会考虑用户的这些需求。当时电脑使用体验差,绝大部分不是病毒导致,而是各种流氓软件泛滥,用户又不懂技术,自然无法对付这些流氓软件。正版的杀毒软件对这些问题置之不理。“痛点”就此产生。360将治理各种流氓软件的策略写进他们的杀毒软件中,达到“包治百病”的效果。用户的体验只有一种:好用。
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让周鸿祎更加认识到用户价值在商业上重要性。360所有的员工,不管是运营、技术、售后,上至经理,下至基层员工都必须去一线和用户接触,了解用户的需求,体验用户的感受,并在这个过程持续的改进产品。可以说是用户战略让360获得了巨大成功和生生不息的发展。
(二)
2013年的时候,帮助公司获得了2000万元天使投资资金同时,也因此认识了被美国人尊称为“创业之神”的陈五福先生。陈五福在1990年辞掉工作,开始独立创业,至今创办了15家企业,其中11家在纳斯达克上市。陈五福也是GOOGLE的早期天使投资人之一,这次成功的投资让他获得了超过2500倍的收益。
很多人说,创业是九死一生的事情,事实上,99%的创业企业都很难存活超过5年,从这个角度看创业是一件九死无生的事。对很多创业企业来说,第一步产生现金流就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能登录纳斯达克更是一个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陈五福从零开始创业,而且一次又一次的把自己创立的公司送上纳斯达克,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
他是怎么做到的?
在与陈五福的一次交流中,他将他的成功总结成了一句话:用户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他说,创业也是有诀窍的,掌握了就很简单,不掌握正确的诀窍,做成功一家公司也会很困难。这个诀窍就是紧紧跟随用户和市场的脚步,随时调整产品规划,保持与用户的一致性。很多创业者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执著于自己的想法,产品或服务根本不是市场需要的。
(三)
2007年,有一个叫“豆瓣”的网站爆火网络。现在,“豆瓣”依然活着,不过它早已没有了当年锐气,就像一个迟迟暮年的老人一样,随时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豆瓣不仅响力不能与微博、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百度贴吧这种超级内容平台相提并论,也无法与B站、知乎、TapTap这样的垂直或兴趣社区相提并论了。
这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
早些年,很多豆瓣用户呼吁豆瓣开设“游戏”条目,充满书卷气和文艺范的豆瓣拒绝了,而且拒绝的很彻底。一些游戏超级发烧友把游戏伪装成电影或书籍发布,豆瓣的策略就是封杀,见一个封一个,坚决不允许,后来,游戏产业大发展,TapTap、机核网这些游戏专业社区快速崛起,现在的估值已经远远超过了豆瓣。
开始的时候,豆瓣专注于书评、影评、音乐评论。其他领域的一些作者,比如时政类的,将自己写的文章挂靠在与时政相关的书籍评论下方,以增加阅读量。这种打擦边球的行为让豆瓣非常痛苦,所以结果就是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甚至转为个人日志,仅供私人阅读都不行,直接删除。豆瓣的产品经理和管理者,根本没在乎用户的体验和感受,他们以为豆瓣是永远的江湖霸主。这些举动让大批原创作者纷纷离开豆瓣。
2010年前后,豆瓣的开通了“小组功能”,本来这个功能是一个辅助功能,豆瓣把它定位就是让这个它更好的服务于书评、影评、音乐评论等他们的传统强项。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功能突然就受到了用户的追捧,承载了豆瓣七成以上的内容。这个突来的、越俎代庖的“意外惊喜”,让豆瓣感觉如临大敌,该删的删,该封的封,该限的限,总之,就是想尽办法、用尽全力“杀死”这个新出现的“明星功能”。
豆瓣的衰败告诉我们,假如做不到基本的尊重用户,但是至少请做到不和用户赌气。
用户战略,得之者基业长青,失之者必将中途崩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