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节假日任何一个有点名气的景点都会人山人海,这一趋势已经蔓延到附近的国家了,比如东南亚、日本、韩国等,每遇节假日在朋友圈看到的尽是出游。
我也去过一些地方,多数景点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不及预期,去过之后不会想去第二次。留下比较深印象的就是山,大概是爬山不易吧。但爬山的人多了,也会让人不舒服,比如在节假日爬华山就会在某一个狭窄的地方堵住,好长时间都是人挤人不能动,比如爬衡山,路上尽是烧香拜佛的人。除此之外,去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人没完没了的拍照。
清明节去了“白鹿原影视城”,从西安出发颠簸了两个半小时来到这个地方,走在路上以为人会很少,不料真到了地方发现人真多。这地方是电视剧《白鹿原》拍摄地,有些为拍剧而修建的关中老房子,我们进去看了下族长白嘉轩的房子,很简单,屋内有拍完电视剧留下的一些东西,能让我们想起100年前关中人的一些生活场景。
为拍电视剧而建的房子没多少,更多的是剧场,有三四个剧场吧,还有类似西安回民街的小吃一条街,还有供孩子玩乐的游乐场,有点四不像,但人非常多。
这个地方有的内容在西安都有,而且不如西安,但我相信很多西安人都去玩过,这又是一次不及预期的出游。
仔细想想出游的意义,之前的想法是出去散散心,但每次玩过之后并没有散心的效果,现在对旅游就没有多少热情了,因为太多的景点都是大同小异,比如爬过华山之后其他的山就不够高不够险,去了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后觉得其他博物馆宝贝不值钱,去一些人文景点,因为商业化的原因,文化意味很淡。
旅游带来的快乐越来越少,为什么大家还这么热衷于旅游呢?
也许大家只是去寻找一点意外吧!待在城市里的人,会有憋屈的感觉,除了居住的房子之外可以到公园里转转,但总是去公园就对公园非常熟悉,没有一点新奇。人天生是喜欢新东西的。
熊毅老师说人喜欢旅游是为了审美。日常生活场景让我们的感官都关闭了,我们不用耗费多少意识就知道自己在哪里,自己要去干什么。我们处于功能性的生活场景中,去饭店吃饭,去公司上班,去银行办业务等等,但我们去陌生的城市去未知的景点,一切都是意外的,一切都是新奇的,会下意识注意路边不知名的树,留意铺在路上有些历史的砖,这个时候人的功能性联想退去,感官就会苏醒过来,“审美的快感就会产生”。
脑神经学家会说旅游是为了寻求新的刺激。大脑不接收已经熟悉的环境信息,所以我们对熟悉的环境视若无睹。转导蛋白质接收外界的物理信号后形成离子通道,带电离子的运动形成电讯号,然后大脑神经元接收这个电讯号,这样我们会注意到周围环境的变化,但是离子通道不响应熟悉的信息刺激,所以我们对熟悉的事物无感。为了有新鲜感,就需要不断接触新的东西,这样我们的离子通道才会打开,会感受到意外的惊喜。
喜欢旅游应和了罗素的那句名言:“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但我们也可以从精神方面寻求多态的生活,比如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不断成长,而不仅仅是寻求旅游这样让阈值越来越高且总是失望的外在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