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死八活”是我当奶爸一个经历,意思是说多次经历死去活来的经历,受尽痛苦,而我则可以延伸一下就是多次经历醒来睡去的经历,受尽小孩子的折腾。
“奶爸”这个词很形象,就是一天到晚与喝奶的宝宝打交道,不自觉身上有一种奶气,但是我觉得也可以用别的词来组合,比如“屎爸”、“瞌睡爸”。在这短暂的几天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以前根本没有意识到感受。
“哭”是一个很好的反馈方式
看到“哭”你会想到什么呢?
绝大多数人想到的大概想到就是一个人难过伤心的样子,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子,总是和负面情绪联系到一起。比如失恋、创业失败。但是我从婴儿哪里学到了和这截然相反的事情,并且对“哭”这种最常见的情绪自己有了新的认知。
对于一个婴儿来说,“哭”是和外界沟通唯一的方式,是自己一切需求和情绪表达的方式。饿了需要去哭、渴了需要去哭、拉了需要去哭、尿了需要去哭,热了冷了需要去哭、生病了需要去哭。而作为成年人想要和他们真正的开始沟通,你必须理解这些东西,不然你会头昏脑涨的。在一片哭声聊天的医院,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安静是多么惬意、多么清爽。
其实每个人都是从婴儿时期过来的,一个“哭”原先可以表达很多情绪,也可以有很多反馈,到最后只固化了一个情绪的表达——伤心。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可能是这样的,每个人一种情绪都会简化自己的选择,只选择自认为对的一个选项,然后就停止了,这样方便自己以后使用。这样的结果就是到了一辈子就自认为懂了每个情绪的选项。但也放弃了成长、放弃了成长的可能。常常听到的感叹:我这一辈子就这样了,各种尝试都试过了,还是不行。
“奶爸”是可以习得的
我清楚的记得第一晚是如何度过的,三个人是如此狼狈,如此疲惫,如此瞌睡,好不容易伺候她睡着;到今天我可以抽出时间来完成最重要的三件事之一——写作。这就是践行了什么都可以习得的这个理念。连“奶爸”这种我自认为绝对不会做的事情,当我真正去做的时候,发现只要解决了“哭”这个反馈之后,也可以做的游刃有余。
“奶爸”应该做的过程是这样的:宝宝一哭就检查是拉了还是尿了,更换之后就开始喂宝宝奶粉或者水,还有就是如果发现没有效果就需要检查她是冷了还是饿了。一切检查完之后,要是还是哭,就只能自己抱着开会走了。不过,这里很多的过来人建议说把他们放到床上或者比较安全的地方,不哭就不要理会她,不然以后会让你受不了。她们这些孩子是很聪明的,前几个月你只能抱着睡觉,只要一沾床就会大哭,真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
“凡事皆可习得,凡事皆可准备”这个理念在我脑海里扎了根,发了芽,也就拥有了特立独行且正确的方向。可以去想别人没有想,做别人没有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