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里克兰留下一封信,走了。斯特里克兰夫人伤心得哭肿了眼睛,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毕竟相处了17年的丈夫昨天还轻吻离别,今天就毫无征兆地跟另一个女人跑了,换谁都接受不了。泪水里有痛苦,有不甘,会不会还有其他成分——失去的虚荣心和面子。
主角佯装不知,去拜访斯特里克兰夫人。她的第一反应是问主角是否人人都在说这件事,并且追问沃特芙德与主角讲了什么,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
“你还爱他吗?”斯特里克兰夫人的回答着重点不在爱不爱他,而是要他回来,趁得知的人还不多,子女还没发现的时候回来,消除舆论影响。不排除是为了保护孩子的心灵,但其中肯定有维护声誉的成分,尤其是像斯特里克兰夫人这种想要与文学界名人谈笑风生的人,自然脱离不了名誉场的束缚。
毛姆在这里的评价非常的一针见血——我认为这种态度,会在她们深切的情感上,投下不真诚的阴影。
毛姆已经总结得非常精确,不需我赘述补充。我想讨论一下毛姆的评价,听上去有点奇怪,但这也是一个现象——即当某个人对某件事的情感不纯粹的时候,有时候会让人产生一种这件事被玷污的感觉。
一个疯疯癫癫的乞丐走进餐馆,向老板讨口饭吃。老板立刻从后厨拿了些饭菜打包给乞丐,乞丐走了。第二天乞丐来了,第三天也来了,日复一日。长此以往,就有电视台记者来采访老板。记者问,为什么坚持每天给乞丐打包饭菜呢。
老板回答,我看他沿路捡垃圾很可怜,不忍心他吃路边的烂菜叶子,就想着能帮一点是一点。
然后电视再播餐馆老板的勤奋劳作的画面,介绍他为餐馆打拼了多少多少年,街坊们评价都很好。
大众就很喜欢看这种新闻,人间大爱,社会温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如果,修改一下老板的回答:
我看他沿路捡垃圾很可怜,不忍心他吃路边的烂菜叶子,就想着能帮一点是一点。而且我也怕他进餐馆捣乱,把客人吓跑了。
这个回答有没有体现人间大爱?有,餐馆老板的确是看乞丐可怜,给了他饭吃。但是加上了最后一点,便不纯粹了,不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无私奉献,而且在奉献的过程中,有了些许私心,即便这私心只是为了保护自家生意。
我不喜欢某些新闻过分美化好人好事,用些什么无私啊不顾自己安危啊各种词——新闻应少用形容词,尽可能避免主观。新闻下面许多赞扬的,褒扬的留言,总感觉这会营造一种刻板的观念,认为好人就是牺牲自己,成全他人。
还有老话“吃亏是福”,我明白这话只是安慰那些好心却没得到好报的人,一句宣扬宽容大量不计较的话而已,但不得不提防其中的“吃亏主义”,为什么非得吃亏是福而不鼓励互利共赢是福。
我并不是鼓励要利益至上,不能吃一点亏,互利共赢的意思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的利益也得到保障且收到了回报。这回报可能是一句感激的话,一面锦旗,甚至是一个真诚的朋友。就像那个药店老板对老太太做心肺复苏压断了12条肋骨的新闻,老太太救回来了,家属反过来向施救者索要赔偿费,这不是现实版的东郭先生与狼吗——在十条肋骨和生命之间,老太太的家属却选择了不要脸。想一想,如果药店里没有装监控,或者说下次紧急情况发生的地方没有装监控,那好人嘴巴一张,如何与无赖辩驳。
“圣人”的词语解释是品德和智慧达到了最高境界的人。但好人不一样,好人的门槛没这么高,只要明辨是非,心怀善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人帮助,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好人,而不是只有救人弄得缺胳膊少腿才算好人,相反,为了救人弄得自己受伤才不是我想看到的。
希望我们心中要明白两点:
一是记住好人的好,正是他们所做的事让我们感受到人间温暖和人性光辉。
二是理解好人也有私心,能力有限,当一个人做好事没有达到理想目标时,不要过分苛求。因为我们的日子还很长,会轮到我们做好人好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