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1月开始人生第一次涉及心理学领域,从12月份开始继续啃《社会心理学》下半部分,有种欲罢不能的快感,很多疑惑、以前看不懂的事情、事件慢慢明朗了。原来心理学是最好的答疑解惑教科书!
从群体影响开始去了解我们单个个体在全体中的行为、态度的变化。了解社会懈怠,回头看才明白原来的工作环境中,为什么会遇到各样的团队合作的问题,也更一步明确了目前自己的小型创业团队合作的方向。同时也看到我们的全体的局限性,我们选择我们喜欢与我们类似的人,因此群体中“少数派”的意见未被及时的听取,却团队中人员太相似某种程度上来说类似抱团取暖式难以扩大疆界。
回头看经历过的社会关系,原本以为自己是一个没有偏见公正的人,但实际上很多的刻板印象深入骨髓,所以我的朋友圈都是与我类似的人。不是圈外人不好,而是我太过认同自己现在的价值观以及群体,以致对以外的全体的偏见根深蒂固,而没有勇气走进他们的世界去深入了解。当然在下这样的判定的同时,我发现自己又陷入了自我偏见中。。。。。,也更能理解曾经的冲突,为什么别人不认同我及我的团体。
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偏见,但是对于攻击行为,一直很难理解为什么会发生。从心理学的角度终于能购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暴力事件会发生,也特别能理解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为什么冲突更容易发生。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看到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中每天影响的时候,深感焦虑;现在还在接触到的电子媒介太多,所接受的负面信息是太多太多。作为父母能做的事尽量在幼年认知不清的时候避免这些信息的接触;同时自己做好榜样,亚历山大!
截至目前有7年婚史,看到关于亲密关系的部分除了认同还是认同。尤其赞同“如果你希望维系与伴侣的关系,那么你和你的伴侣要继续把你们的关系跟美好的事物联系起来。”经过七年的努力、摸索、摩擦,终于顺利在七年之痒之际把与先生的关系调整到了历史最佳。真如书上所说,长久的是伴侣之爱,于彼此保持深沉的依恋依赖关系,但不是纯依附,保持自己的独立;公平和平地对待彼此,不要求对方,但要求自己为了实现婚姻关系自己需要做的改变;为了长久的亲密,适当自我表露心迹。婚姻关系持久幸福在于能够调节彼此的差异,有一致目标,赞同彼此,适当妥协,以致愉悦。
关于利他,一直以好的撒玛利亚人为榜样。但也不可否认自己的利他行为很多时候是出于社会交换,因为给予同样让自己满足。作为一个自诩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这相当于一记耳光啦。这也是很好的提醒,真正的爱是出自哪里。没有上帝的参与,真的爱不出来。
一直在反思目前小团队内的各种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冲突的处理不理想。学会了一个好的心态,“缺乏冲突的关系或组织可能是死气沉沉的,冲突体现了参与与承诺。”这样想倒是挺欣慰团队有问题。同时也开始思考,如何给团队增加点冲突调剂一下呢?
在应用社会心理学方面,一直觉得是比较遥远的事情。事实是就在我们身边,抑郁、焦虑、情绪健康都是跟心理有关。我们能做的保持健康,积极乐观,坚信“施比受更有福”,建立自己的朋友人际圈及亲密的婚姻关系。作为一个基础的法盲,社会心理学在司法领域的应用也算是简单地普及了司法审判流程的知识了。
也是第一次发现心理学还跟可持续发展联系的,在现状中的中国社会貌似物质主义与财富的关系是失衡的,物质主义的膨胀,精神信仰在消退。我们能做什么呢?做好自己,不被物欲同流,坚持自己的信仰;期待能够成为身边人中的“少数派”,能一致地坚持并分享自己,去影响身边的人,做那股“清流”。
原本以为自己会都不下去,但是就这样人生的第一部心理学的书完结了。回头看从起初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剖析自己;到慢慢地了解他人、了解群体;到了解社会、理解社会事件。成熟了自己,速成的拓展了阅历。总而言之这本心理学算得上是解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