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8 周一 晴D198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D698
《菜根谭》出世篇
50 造化与人心,混合无间也
原文:当雪夜月天,心境便尔清澈;遇春风和气,意界亦自冲融。造化人心,浑合无间。
译文:在雪花飘落的夜晚与明月当空的时候,人的心情也会变得清澈明朗;沐浴着春风和气,人的情绪也跟着变得轻松起来,大自然与人的心灵浑然一体,紧密融合。
解读: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多喜欢歌颂春天,为秋天伤感。在他们笔下,春天是美好的象征,春天代表了勃勃生机。秋天则是一片萧索,是可悲可伤的。将自己的心情带入季节中,虽然有浓厚的个人感情色彩,但自然界变化确实对人心情有影响。洒满月光的夜晚与雪花飘落大地披上银装的夜晚,往往能使人的心情也跟着清朗起来。有了雪,再加上那不畏寒冷的梅花,往往使诗人诗兴大发。就是不会吟诗作对的人,对此良辰美景,往往也变得诗情画意起来。有首雪梅诗这样写道:“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花的洁白与梅花的幽香,格外受文人们推崇。乌云密布、草木摇落、飞沙走石的天气,往往能使人情绪低落。自然界的事物,影响人的性情,自然环境影响人的性格。因此道家与佛家修行,总是要找一个清幽的环境。
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紧密相关。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生存依赖于自然,人死后又回归于自然。人的气息与自然相通,一呼一吸离不开自然。人心与自然,本是浑合无间的,人顺应自然,可达天人合一,体悟自然之真意。我们在生活中,往往处于一个被钢筋水泥包围的世界中,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希望能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回到自然当中,洗刷身上的尘土。这也是由于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天性中就有爱好自然的本质。人与自然本就是息息相通的。
51 山居胸次清,触物皆佳思
原文:山居胸次清洒,触物皆有佳思。见野鹤孤云,而起超绝之想;遇清泉白石,而动澡雪之思;抚老桧寒梅,而劲节与之挺立;侣沙鸥麋鹿,而机心与之顿忘。若一入尘寰,无论物不相关,即此身亦属旒赘矣。
译文:隐居在山间胸怀自然开朗洒脱,所接触的事物自然都能引起佳思;看见孤云野鹤,就会引起超尘脱俗的观念;遇到山谷溪间的流泉,就会引起洗洁一切世俗杂念的思想;抚摸耸立在风霜中的老桧寒梅,心中不由会涌起效法它们威武不屈的刚毅气节;终年与温和的沙鸥和麋鹿在一起,钩心斗角的邪念就会全消。假如再度走回烦嚣的都市,即使不跟各种声色环境接触,终会觉得自己就像旗帜的飘带而毫无用处。
解读:环境造人。在现代社会,回归自然的呼声很是强烈,因为在嘈杂喧嚣的都市生活久了,回到山清水秀的山野自会心旷神怡,气朗身轻,更何况修身养性的人了。在人际间争斗久了,即使反感也会染上些习气;在大自然中陶冶惯了,和自然万物天天在一起,自有一派仙风道骨的样子,而再回到尘嚣之中便会处处不适应。有一个好环境会对修省身心帮助不少。
52 不落世情窠,在世出世法
原文:世态有炎凉,而我无嗔喜;世味有浓淡,而我无欣厌。一毫不落世情窠臼,便是在世出世法也。
译文:人情世故中虽然有冷热,可是我的心中却没有愤怒与欢喜。人世滋味有浓淡,可是我的心中却没有高兴或厌烦。丝毫不落入人情世态的老套子中,这便是身在俗世红尘中却能超脱俗世的方法。
解读:面对世俗的争端,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是难能可贵的。特别是在某些方面做出成绩的时候,很多的诱惑都会随之而来,如何坚持自己的德行和操守,拒绝诱惑便是困难之处。
郑板桥家境贫寒,可他人穷志不短,决心苦读百家书,将来有所成就。当时,盛行读“八股”、写“八股”、画“八股”、说“八股”的风气,而郑板桥却不人云亦云、追求形式。他无书不读,各取所长,在写作、作画、书法、篆刻等方面,逐渐形成一种清新活泼的风格。
考中秀才以后,郑板桥省吃俭用,接连参加了几次大考,却都名落孙山。这并非因为他才学不够,而是由于他没有靠山。郑板桥不得不挤出时间来作些书画,拿到市场上去卖,以维持生计和学业。但是,像他这样的无名小辈,作品很少有人问津,有时只能半卖半送,换几文钱聊以度日。在这样的逆境中,郑板桥深切感受到了人情淡薄,世态炎凉。
无论环境怎样艰苦,郑板桥对于自己的学业没有丝毫懈怠。他更加坚定自己的志向,加倍勤奋,钻研诗词书画,终于创造出了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的文风、诗风、画风和别具一格的书法、篆刻艺术。他的诗、画和书法,被人们称为“三绝”。
53 静中念澄澈,见心之真体
原文: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闹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观心证道,无如此三者。
译文:安静的时候,人的心绪才会像秋水一般清澈,这时才能发现人性的真正本源,悠闲的时候,人的气概才会像晴空白云一般舒畅悠闲,这时才能发现人性的真正灵魂;平淡的时候,人的内心才会像平静无波的湖水一般谦虚和蔼,这时才能获得人生的真正乐趣。要想观察人生的真正道理,莫过于这三种方式了。
解读:诸葛亮用“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两句话来作为他的座右铭,借以磨炼他淡泊明志的心胸和恢宏辽阔的气度。从古至今,许多有志之士修身养性同样尊奉这句名言。
东汉时,郭泰到汝南去拜访袁奉,相见后,连车子都未停稳,交谈一会儿就离开了。而去拜望黄宪,则是整日交谈乃至住了两晚。别人问郭泰这是为什么?郭泰讲:“袁奉的气质才学,就如同流水一样,虽然清澈却很容易酌取。而黄宪的气质才学,如同千顷碧波一样深广,平静安定时不会清亮透彻;搅乱鼓荡时又不浑浊,真是深不可测。”赞扬黄宪才学十分高深。朝廷也曾屡次以孝廉的名义征召黄宪做官,黄宪全都拒绝。太尉陈蕃、周举对黄宪的人品才学也十分钦佩,常常说:“一月之间不与黄宪交谈,浅俗的念头就会萌生。”
反观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人们竞相追求享受,汲汲于物欲,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愈来愈为尖锐,人心愈趋于卑靡,而物质已反客为主,大有统治人类之势。人类如欲免于物质的奴役,惟有返璞归真,有淡泊宁静的胸襟。
54 鱼得水忘水,识此超物累
原文:鱼得水逝,而相忘乎水;鸟乘风飞,而不知有风。识此可以超物累,可以乐天机。
译文:鱼在水中优哉游哉地游着,但是它们本身并没有在水中的感觉,鸟借风力在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但是它们却不知道自己置身风中。人若能认清这个道理,就可以超然置身于物欲的诱惑之外,享受人生的乐趣。
解读:鱼在水中优哉游哉地游着,但是它们本身并没有在水中的感觉,鸟借风力在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但是它们却不知道自己置身风中。宏智禅师曾说:“水清澈地鱼行迟,空阔透天鸟飞杳。”道一禅师也说:“鸟虽飞去飞回,但不忘其道路。”人如果能超脱物外不为外物所系累,就能如鸢飞鱼跃享受那天然妙机的乐趣了。
庄子看到鱼在水中游,很羡慕地说“乐哉鱼也”。鸟跟鱼能逍遥自在,是因为它们除了生理上的欲望要求之外,没有像人类那么多的情欲物欲。人生在世不只是为了活着,仅仅为了生存而来到人世就太可悲了。也正因为有知识,有理想,有追求,才会经常陷入苦恼。有人认为,要想控制欲望消灭苦恼,唯一的办法就是要能知足,能知足就可使精神愉快。知足是相对的,无止境的贪图是可怜的,但无条件的知足也变成虚妄,好比心静,静至只看到自己的内心,而看不到外部世界,自我封闭,孤陋寡闻,就谈不上真正的快乐。因此,人生最大的快乐,只有在心静自然中获得。
55 识天地鸣佩,见乾坤妙文
原文: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出,见乾坤最妙文章。
译文:风掠过森林,使苍松发出像海涛般的乐章;泉水溅落在岩石上,使岩石发出阵阵冲击声,静静凝听,便可以认识自然界的和谐声音。江边的棵棵芦苇,原野尽头上升起的迷蒙烟雾,水中央倒映的白云美景,悠闲看去,便能领略到天地间最美妙的景色。
解读:所说的俗人,就是脑中充满物欲,一般所说的雅士,就是胸中充满恬淡,因而山川林泉,在俗人眼中了无趣味,然而在雅士看来,却到处充满了诗情画意。俗人仅知道琴瑟笙箫的乐器,却不知道松韵泉声全是乐章。俗人仅知道用笔墨写在纸上的是文字,却不知道烟光云影到处都是文章。如果能对起于草边上的霞光和照在水中的云月加以眺望,便能看到乾坤中最好的文章和最好的图画了。
在“王与马,共天下”的东晋时期,王氏是高级的士族。王导、王敦家族的子弟,都当上了大小的官员,他们大多数是庸庸碌碌的官僚,但在这些人当中也出了一个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他就是王羲之。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画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达到很高的水平。因为出身士族,加上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王羲之做官。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写诗。最后由王羲之当场挥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宴会,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
56 得喧见寂趣,悟有入无机
原文:水流而石无声,得处喧见寂之趣;山高而云不碍,悟出有入无之机。
译文:江河的水一直不停地流动,但是两岸的人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这样反而能发现闹中取静的真趣;山峰虽然很高,却不妨碍白云的流动,这种景观可使人悟出从有我进入无我境界中的玄机。
解读:汉代大文学家蔡邕不仅在汉赋史传上有很高的成就,音乐的造诣也十分高超,尤其是他对琴的演奏和感悟能力更是超群。乐器史上十分有名的“焦尾琴”,就是在蔡邕手中诞生,这和他超绝的辨音能力密不可分。
有一次,蔡邕在家乡陈留闲居,邻人准备了酒食招待久未还乡的蔡邕,还说要和他一起探讨琴艺。可是蔡邕被事情缠住,等他到了邻居家里,酒宴已经开始,大家喝得十分欢畅,这时还有个喜好弹琴的客人在屏风后面弹起了琴,以助酒兴。蔡邕走到门外,听见琴声,就习惯性地停下来听琴。可是,他越听越觉得这琴音中暗藏着极浓的杀意。于是连门都没进,转身回去了。
门口的仆人看到蔡邕刚到就转身回府,赶快跑进去把这件事告诉主人。主人一听,赶紧亲自来到蔡邕家里,问明缘故。蔡邕就把刚才听琴的事情说了。主人觉得很不可思议,就叫来刚才弹琴的客人,问他怎么会在琴声中藏有杀机,那个人说:“哎呀,这可是蔡先生误会了。只是刚才我弹琴的时候,看见一只螳螂正想捕杀一只蝉,那蝉并不知危机四伏,还悠然挥动翅膀,像是要飞走又不飞走的样子。那只螳螂就看着蝉欲飞不飞的状态时进时退。我当时心中很是紧张,唯恐螳螂错失良机捕不到那蝉。这难道也成了杀心,在我弹奏的音乐上表现出来了吗?”蔡邕微微一笑说:“这已经足可以说明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