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刘强东涉嫌性侵的事,成了所有人都关注的头条。事件扑朔迷离,真相尚且未知,我们不做无端解读。
单说一件事,相信大家也看到了,就是深陷丑闻的刘强东,回国第一天就公开露面,参与了京东的商务活动,而且照片里春风满面,状态极佳,完全看不出一丁点刚从狱中出来的疲态。
有人说,为啥刘强东都出这么大的事儿了,还要抛头露面呢?
嗯,难道要让他每天刷着微博,守着大家的恶评熬夜,给自己找难受吗?
斯蒂芬柯维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影响圈和关注圈。
▲ 积极主动的人,总是聚焦于自己的影响圈
所谓关注圈,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关注的问题。但是,在这些我们关注的问题中,有些我们可以影响和改变,这就是影响圈。
比如,你因为工作失误被领导骂了,该怎么办?找到失误点,努力改进,这就是在做影响圈的事,咒骂和埋怨领导sb,这就是在浪费时间在关注圈的事。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时间花费在自己可以改变的地方,也就是那些影响圈,而那些无法能改变的,由他去吧。
同样,对于刘强东来说,一家几百亿美金市值的公司等着他打理,十几万员工等着他带领,有那么多事情要做,难道还要把时间都花费在这些毫无价值的八卦里吗?
庸者,喜欢在泥潭里折腾,踌躇不前;而高手,则总是先人一步,从不恋战。
01 庸者,多消耗在鸡毛蒜皮,高手则只关注“少数关键”
政治学者帕金森,在1957年曾经提出一条很有意思的定律,叫做“帕金森鸡毛蒜皮定律”(Parkinson’s law of triviality)。
它说:“大多数人,考虑一件事情的时间和事情的重要性成反比。”
比如,公司开会有两个议题,一个是公司的一项重大项目,一个是公司食堂饭菜的改良计划。显然,项目可比食堂重要得多。但是结果是,项目评审用了10分钟,而食堂饭菜的讨论却进行了1个小时。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总对小事纠缠不休是因为我们懂这些小事,而我们回避复杂问题是因为我们对这些问题摸不着头脑,同时又怕出丑而不敢发问。 ”
想想看,确实如此。
当年我复习考博,有个同事也和我一起。因为时间紧,任务重,我把几门课程做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英语这门课要在这么短时间里大幅提升,基本无望,倒不如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我并不熟悉的专业课上。
所以,我的复习策略很简单,除了地铁上背单词以外,其他的时间全部都投入到专业课里。
但我那位同事,则截然相反,每次看他复习,都在吭哧吭哧地做英语阅读,刚开始我以为他可能英语是短板,但有一次,我俩一块做一套英语题,他的分数远高于我。我很纳闷,问他:“你英语都这么高了,还花这么多时间干嘛?”
他笑了笑说:“现在不都说要长板理论吗?那我就把英语搞得再好一点。”
我接着问:“那你专业课复习好了吗?”
他回答:“嗯,专业书看一会儿就犯困,还不如学英语专注一点。不然,时间不都浪费了吗?”
哦,我懂了,这就是典型的把时间都放在了鸡毛蒜皮的事情上。
看起来,他也在花时间学习,但这些时间投入到英语中,产出价值非常有限,反倒是 硬着头皮多学点专业课,给他带来的回报会更高。
结果出来,果然不出所料,他的英语是全系第一,总分达标,但其他两门专业课因为最低线都没过,只能遗憾出局。
02 庸者,多守着静态逻辑,高手则在动态中适应和调整
三国里,以少胜多的案例很多,官渡之战则是经典中的经典。
大家都觉得官渡之战的结果匪夷所思,因为当时的袁绍真的太强大了,冀、青、幽、并四州都被他占着,而反观曹操,没地、缺兵、少粮,但最后却赢得了胜利。
在那场著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和刘备评价各路当世英雄,大多数都是寥寥一两句。
但唯独袁绍,曹操花了四句半来评价:
“色厉而胆薄,好谋而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怎么理解呢?罗振宇曾经在一期《罗辑思维》里,做过这样的解释:
袁绍当时为什么不挟天子呢?
两个原因:
第一,没办法摆脱存量的恩怨;
第二,没办法面对增量的麻烦。
袁绍虽然强大,但始终抱着一种静态逻辑。面对群雄崛起,他只愿意处理目前格局里的麻烦,对新麻烦却始终不敢面对,仗着自己实力雄厚,不懈于对付那帮新崛起的军阀,不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挟天子令诸侯,结果,当断不断,养虎为患,最终作茧自缚。
这种静态逻辑,也叫乌龟壳逻辑,试图用存量的那个坚硬的外壳,来抵挡增量的冲击,这在乱世是根本不可能奏效的。
相反,曹操面对乱世,不是恋战于一隅,而是在动态变化中不断寻找新机会。
回过头来看曹操对袁绍的评价:
“色厉而胆薄,好谋而无断”:就是在过去静态结构的麻烦里面,虽然筹划个不停,但却没有胆量去承担下一个挑战。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就是在过去的好处里面,你沉迷恋战,而在未来的利益面前,你踌躇不前。
提到了逻辑思维,那就多说几句。
当年,罗辑思维卖月饼,虽然十天就卖出了4万盒,创了销售记录,当时很多人也在预测,罗辑思维肯定接着也会卖元宵,卖粽子,有钱干嘛不转呢?但事实是并没有。
罗振宇在卖完月饼之后,一方面看到了用户强大的购买力,另一方面也听到了很多铁杆用户的负面声音。他开始意识到,罗辑思维即使要出来卖,也不应该是卖月饼,而应该是“卖知识”。
于是,一年多后,《得到》上线。
即使眼前有近利,但当看到路线有偏差的时候,果断跳出去,不沉迷,不纠缠,华丽转身,布局未来。
03 庸者,多陷入盲目的勤奋,高手则懂得换跑道突围
为什么互联网圈里,那么推崇《三体》?
因为,在急剧变化的世界里,你的竞争对手已经不再是同一个赛道的人,随时可能被别人降维打击。
“降维打击”,简单来说就是“高纬度生物”对“低纬度生物”的一种毁灭式打击,就像《三体》中四维生物对人类这种三维生物的攻击,人类这种三维生物对蚂蚁这种二维生物的攻击,攻击方几乎不费吹灰之力直接团灭,而互联网行业中的竞争同样如此残酷。
电子商务:以前的商场靠人流,地点很重要,电商直接去掉了地域维度的限制,彻底颠覆了人们的购买习惯和资源格局。
杀毒软件:以前的杀毒软件,比如卡巴斯基、瑞星等,靠收软件费用赚钱,而360杀毒一上来,直接免费,传统杀毒软件彻底傻眼;
手机销售:以前手机都是靠各级经销商代理商,层层加价,最后销售出去,结果小米手机自己把粉丝渠道建立起来,去掉了中间商这个维度,直抵用户,于是开创了小米奇迹;
通信运营商:以前的移动、联通、电信靠短信、彩信躺着都赚钱,可微信一来,降维打击,运营商的核心业务一夜之间,成了摆设。
类似降维打击的案例太多了……
我们能说,线下店老板、传统杀毒软件、以前手机商,通信运营商不够努力吗?他们可能比自己的对手更勤奋!
但,最怕的是,你在拼命奔跑,人家却找坐着飞机悄悄地走了,抛弃你的时候,再见都不说一声。
又想起了诺基亚总裁在面对手机市场被苹果、安卓彻底颠覆后,说的那句话:
“我们什么都没做错,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输了”。
这也是为什么,一提到企业发展,就要说转型,一提到个人成长,就要说突围。
因为企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到一定程度必然会遇到瓶颈天花板,而恋战的人,多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即使行业、公司已经陷入颓势,却依然希望靠着努力来和大势抗衡,结果只能是必死无疑。
04 庸者,只顾眼前,高手,放的都是长线
再讲个故事吧,来自《伟大的博弈》,也是我每年都会重读的一本书。
当年,英国凭借着工业革命,崛起为世界第一大国,号称日不落。
他们拿着钱跑去美国做投资,当时美国还是个屌丝,正是缺钱的时候,忽悠着英国人把钱砸进来,建铁路,建工厂,铁路工厂上了市,还让英国人买股票,当股东。
结果,美国股市太烦人,动不动就崩溃,股价一崩盘,英国人就赶紧把股票低价抛售给美国人。
结果就是,美国人不仅拿着英国人的投资建了铁路和工厂,最后还低价拿到了铁路和工厂的所有权,变相地洗劫了英国的财富。
华尔街这帮人的智慧,不得不服。
他们往往不在乎一时得失,耐得住低谷,守得住寂寞,放长线,钓大鱼,才能在最终的财富大战里打败了欧洲,让整个世界的金融体系都围着自己转。
05
最后,复盘一下:
一是,别和鸡毛蒜皮苦战,要把时间放到最重要的事情上;
二是,别用静态逻辑在动态世界里挣扎,保持开放,持续迭代;
三是,别做低水平勤奋者,低头狂奔,也别忘了抬头看路;
四是,别只顾眼前,而放弃未来。
查理芒格曾说:
人类的头脑和人类卵子的运作方式非常相似。当一个精子进入卵子,卵子就会自动启动一种封闭机制,阻止其他精子的进入。
人类头脑强烈的趋向于此相同的结果。
同样的:
庸者总是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在泥潭里死死挣扎而不寻求变通,
高手则始终保持开放,不沉迷,不纠缠,不恋战。
完
我是简书作者kris,
85后/二胎爸爸/会计在读博士/500强央企/减肥达人/马拉松跑者
这几年干过的丧心病狂的事有:
3年陪孩子读了300本书/一年大山支教/半年拿到10个500强offer/2个月在职考上了财经类top学校会计学博士/半个月训练完成首个马拉松/1个月瘦了2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