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们家小孩的名字都是爷爷取的。我出生时因为是女儿,和爷爷想要孙子的愿望相违了,很长时间过去了爷爷都没给我取名。妈妈很着急,责怪爸爸不催促爷爷。妈妈说如果爷爷再不取名,她就自己取名或者让我当老师的外公取。
果真又过了一个周,爷爷还是没有为我取名。生产队的队长已经来我家催促家人为我上户口了。于是我妈妈决定自己给我取名。
一开始,妈妈给我取了很多名字供选择。不过,她最满意的还是“静远”,一方面有宁静致远的意思,一方面也考虑到了我在家族的字辈为“远”字。同时,她认为这个名字爷爷也是会满意的。
有一天,妈妈的姑姑,我的姑婆来看望我。问给我取了什么名。妈妈说“静远”。
姑婆说取名有算过八字吗?妈妈说,这倒是没有的。姑婆说取名是不能随心所欲的,一定要算八字,看孩子五行缺什么,取名就一定得带缺的五行偏旁。
妈妈是第一次做母亲,她认为姑婆说的很在理。于是找了最好的算命先生给我测了八字。最后测出来我五行缺金,所以名字里得带有金旁的字。
这下可把妈妈难住了,一方面要考虑缺金,一方面不得不考虑我的字辈。她开始向亲戚、朋友们征询,让亲戚朋友们都来帮我取名。
姑婆建议:既然缺金,妈妈为我取的“静远”就改为”金远”吧。
妈妈认为直接就把金字用在名字里,再在前面加姓氏的话,显得既俗气又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
外公给我取了“远铭”,妈妈认为我伯伯的名字里有“铭”,我爷爷是肯定不同意的,于是否定了。
过来两天,妈妈的发小来了,说给我取了一个保证让大家都满意的名字——“远锐”。还说“锐”字有敏锐、机灵的意思,特别适合女孩子。
妈妈也实在找不到更好的名字了,于是决定我的名字就叫“远锐”。她便让爸爸到爷爷处拿户口簿,准备给我上户口了。
<02>
爷爷问爸爸:上户口?名字取了吗?
爸爸说:您一直没有取,所以我们就取了一个“远锐”,是遵照了字辈的。
爷爷思索了一会儿说,叫“远萍”。
爸爸解释说:女儿算八字五行缺金,所以名字里要有一个带金旁的字。
爷爷听后,非常生气地责骂了爸爸:我不信这些歪理邪说,我说叫远萍就是远萍。
爷爷说完就锁门出去了,爸爸也没能拿到户口簿。
过了几天,村支书拿着户口簿到家里来,说是已经给我上了户口,现在归还户口簿。爷爷不在家,让妈妈领了交给爷爷。
妈妈翻开户口簿,看到了我的名字——远萍。妈妈不理解为什么爷爷要给我取名为远萍,究竟有什么深层的含义。于是,在爷爷回家的时候,她便向爷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爷爷一副严厉的表情,高声呵斥道:这个孩子是我花了200块钱买的,所以我让叫什么名字就是什么名字。
为什么是爷爷花了200块钱买的我呢?原因是爸爸妈妈结婚的时候,爸爸年龄不够,所以我出生被罚款了。
爷爷是军人,我们家向来是爷爷当家,爷爷说的话就是命令,就必须服从。虽然妈妈心里不舒服,最终还是接受了爷爷为我取的名字。
但是,聪明的妈妈下来有做补救措施,便给我取了一个小名“金喜”,是不和姓氏连在一起的。这个名字只有妈妈和姑婆才这么叫我,其他的亲戚们叫我小名的时候都叫“萍萍”。
<03>
5岁时,妈妈送我上了幼儿园。在报名的时候,看到很多小孩的名字都和“金、木、水、土、火”有关,便问了他们的父母是怎么取名的。那些父母们都说是算命五行缺什么,名字里便带什么。
妈妈又很认真地问道:这个很重要吗?
家长们都说:当然重要了,一则可以保孩子一生平安、顺利,二则可以使孩子读书聪明。
只要是对我好的,妈妈总是想法设法的满足我,包括名字也一样。妈妈完全意识到“金喜”这个小名所起的作用肯定不及大名的。
于是,灵机一动,果断在我报名时让老师把我名字改成了“钰萍”。用四川话念名字时,语速稍微快一点,远萍和钰萍是会混听的。妈妈便想因此在爷爷面前蒙混过关。
就这样,从读幼儿园到高中,我在学校的名字一直都叫“钰萍”。
而这个“钰萍”也并没有蒙蔽爷爷多久。读一年级我获得了“三好学生”,把奖状拿回家的时候,爷爷看见了责问是怎么回事。妈妈解释说是老师写错了。后来,爷爷不经意间翻看了我的书本,发现名字还是写的“钰萍”,他意识到被妈妈欺骗了。
妈妈的欺骗等于是挑战了爷爷的权威,爷爷因此在家里发了好长一通脾气。接下来的多年里爷爷对妈妈也是很有成见的。
高考的时候,因为“钰萍”这个名字没有改进户口簿里,所以我必须得以“远萍”这个名字参加高考。所以,从读大学至今,我又被叫回了“远萍”。
爷爷知晓此事后,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也没再因我妈妈的欺骗而耿耿于怀了。
<04>
至今我也不知道爷爷为什么就一定要给我取名“远萍”,我也有问过爷爷,但他却从没有回答过。而爷爷已去世多年,我将始终不知爷爷为我取名的意义了。
但是,我也不曾忘记我有一个小名叫“金喜”。这个小名确实是我非常喜欢的。
妈妈说:“金是为了弥补我五行缺金,喜是来自她喜欢的白毛女喜儿。”
这就是我名字的故事。而妈妈和爷爷为我名字的“斗争”确不失为一种爱的表现。
后记:妈妈可能不知道有韩星叫金喜善。当告知妈妈后,我们共同商定把小名改为了金禧(旧读一声),与“今夕”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