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今日领读基本信息
- 内容:第二部分第十一章《锚点》
- 关键词:锚定、锚点、系统2的调整不足、系统1的促发效应、锚点指数
-
结构
一、《思考快与慢》共读内容
永澄老师在早上的时候看了开智学堂的文章《别让锚悄悄帮你做了决定》,希望可以从中找到解决昨天困惑的答案。我们看一下文章的结构
- 锚定是什么
- 锚可能随机产生
- 锚可能源自直觉
- 锚更多可能源自现状
- 如何破解锚定效应
- 锚定效应的运用
和我们书中的章节内容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并没有办法直接从文章中获得结构。因此我们需要继续梳理。
早上永澄老师在群里征求各位伙伴的第十一章的结构,慧娟老师提供了一个版本:
- 1.前言:锚点效应的概念和作者对此的研究
- 2.原因和机制
- 3.表现形式
- 4.应用和应对措施
- 5.小结
虽然是这样的结构,但是内容的逻辑性并没有足够清晰。
按照我们昨天所说的方法,到书后面的P549查看了一下这一章节的相关内容之后,发现结构变得清晰多了。
在很多情况中,人们从起始值去调整——可能是问题给你的,或是来自于计算,最后得到答案。无论哪种情况,一般来说,调整的都不够。
先简单的理解一下这句话
方向:从一个起始值开始,向远离起始值的方向调整
过程:计算或促发
这样,在前面第十一章所看的所有内容就变得可以用一个解释框架进行解释。
系统1:促发效应(联结效应)的自动历程中的锚点效应
- 2.5寸线条是自己的一个计算值,需要不断的向原理起始值的方向调整
- 开车开的很快,自己会有一个锚定,即使自己减速,也可能速度很快
昨天我们共读的P168的调整变强问题,也可以解释的通:调整变强,指的不是调整的强度增大,而是很难调整。
P168锚点有促发效应,卡尼曼将当时研究没研究透,归因为“研究手法和理论基础”当时没有出现。
根据后来出现的德国科学家描述:不同数字触发不同记忆。如果有外部问题的时候,触发器里面自带起始值。
触发器——计算过程:系统2可以通过计算调整,系统1促发效应——调整,偏向起始值
这个结构目前是可以解释十一章前半部分内容了。我们明天继续共读十一章后面的内容。
二、其他内容
1.永澄向自己的小伙伴提出的高要求
学习一个东西要可以讲出来,如果讲不出来就不要去学新东西。
我们共读《思考快与慢》每次阅读的时候都要把这个东西讲出来,只要这个东西讲不出来,我就不往后推进。
我们并不是以快目的的一个共读活动,而是以理解为最终目的的共读。输出是检验输入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要看自己是否对我们认为已经理解的东西真正理解了,就可以尝试一下,把它讲出来。
2.本章节中出现但未解释的问题
问题:调整是为了离开锚点所做的特意行为,听到锚点的时候摇头,那么最后的结构离锚点远;听到锚点的时候点头,最后的结果离锚点近。
解答By Bella:第四章讲的佛罗里达效应,P82页 测试耳机性能时要求受试者在听的时候点头或摇头,点头的受试者比较接受耳机播放的东西,而摇头的则比较拒绝,因为这些动作动作和我们身体表达拒绝或接受的态度有关联,造成了判断上的差异
3.关于理解力和记忆力的讨论
前两天和宁琳有一番讨论,宁琳说她有这种感觉:年龄越长,记忆力越差,理解力越强。但是在《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一书中有讲到,理解力就是记忆力,理解力需要调取记忆,而且需要调取的是结构记忆。
错误的认知类似于污化记忆,我们要破除自己越来越记不住的认知。
欢迎各位同侪关注永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