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只看论语,唯独我只看到了孔子博学的一面。但是从电影里,清楚了孔子的一生。因为之前在叫一个迴辕的地方过,偶然的机会知道这个村名的来历还和孔子有一点点瓜葛。更加好奇看平时不怎么上心的历史剧了。不过,我还是挺记得老子说过的话,原话我不记了,大意就是,即使牙齿剥落了,舌头能断了吗?不过,割舍的酷刑是不是就感觉嚼舌太厉害了,哪请君入瓮就干脆利落了?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古人常说。但是孔子凭着第一次旗开得胜就要求第二次也肯定自己削弱诸侯的计划一定能够实现。记得纸上谈兵的故事好有些相仿之处,如果知己是托盘,知彼才是托盘下的哪根手指。玩转托盘,二者缺一不可,恰恰没有具备缺一不可,他负气战败。
卧薪尝胆 枕戈待旦 历史不乏败寇,也不乏复出。但是孔子卷书启程了,他带着这样那样只有他自己知道的心情和目的,也许是错误的猜测导致他出走,反正他是游历去了。个人认为 ,李白算是游历,孔子也有游说家的成分,因为他出生在诸子百家时代,去其他中国地盘的国家,恐怕就如同咱们现在跨省一样,何况他是一位书生苦旅,不过比起张养浩,断肠人在天涯,因为之前在国内的经历,他可是名扬四海,每次都能见到异国君主,或许生不逢时,或许他又和唐僧目的根本不一样,自然在壮大知识,队伍建设,资源人员分配利用这些方面是不会过多考虑的,他就是能够改变国家改变,不能的话有一个好地方讲学。也许这就算负气了,更是生不逢时呐,在风起云涌的时代,出走本身已经有赤手空拳都算不上,基本是落魄江湖,所以哪些饥寒哪些困顿,哪些天灾人祸统统如恶魔向他探出头来,能够不能够处理它们都会时时现身。强大的内心也必须有火眼金睛的分辨力,当初有人派人送礼来给孔子的一块破玉环,他理解失误,没有扒开事情真相执意出走。看来,书本知识是的好好咀嚼痛彻,变为人生社会知识的道路本来就是不平坦了,让弱书生背这些时代的脚镣能跳起舞来,也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