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位妈妈带自己五岁的孩子来想学架子鼓,她说看到自己的孩子,她就觉得自己的脑子已经禁锢了,她想让她的孩子多尝试孩子想玩的,孩子现在摆个积木能摆出天马行空的东西,听着音乐能自己凭感觉跳舞,表演能没任何拘束特大方,以后也不会在成绩上对他有要求,如果能不丧失他现在就有的特质就很满足了。我一方面欣赏这位妈妈独特的教育观念,一方面好奇这孩子将来会发展如何。
人变的成熟现在成了很容易的事,反而保持童心成了比较难的事,孩子的无杂念、想象力和好奇心一直是我求之不得的能力,一直在尽力去靠拢,去琢磨,孩子思考事情的思维是不受经验和常识规则限制的,我们在考虑如何让车跑得更快时,孩子考虑的是我们为何不把车加到飞机上,而历史上往往很多发明就是这些不可思议的话演化而来。
最近也在琢磨我这个短片何以拿奖,我觉得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的,还是有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独特的表现语言。先锋、实验、创意这些都是别人给的标签,其实这个确实没有涉及到什么复杂的影视特效,只是看上去耳目一新。电影拍到现在,镜头剪辑还有其他什么的,已经很难去抓人眼球了,太难了,大部分方法都被人试过了。同类的很多作品,都只是传统经验之下的产物,相比大部分竞争对手,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创新,这种状态就像在汽车没有发明之前,多数人都在培养跑的更快的马,少有人去想造一辆有轮子的车?
评委称我的短片带有实验性质,老师也说过类似的话,而在我看来只是当时脑海里的画面就比较形式化,已经有一个很清晰的效果图,能称得上实验的内容就是实验怎样去拍出来这个效果。所有的技术支持也摆脱了某种经验限制,片子要求不高没有刻意去找专业的机器和灯光、场景,从身边寻找能凑合的东西。
所以这个片子被人说有独立性,毕竟创作手段和很多片子不一样,没有剧本没有分镜头,剧情也不清晰,还被人称意识流,其实都不是我的本意,只是水平有限人还有点懒。
创作时更多的是很感性的状态,想通过一些道具和时代符号概念符号营造一个时代变迁的效果,又要产生对比,而演员的动作很多是因为背景音乐而设计,这一系列动作连起来又像是每个人时常会有的回忆过去的情绪,偶尔思绪飞到几年以前留恋之前的美好,但是时间推着你走,你最终还是要回到此时此刻继续未完成的很多事情,历史的车轮永远停不下来,明天和未来会紧接着来到你眼前,你要继续接受这不断的循环!
探讨的也就是很普通的一种情绪状态,希望能产生一种概念——这种概念又不是自己所关注的而是观众看了之后产生的,它可能十个人有十种概念,可塑性很强。
表现形式确是带着一种创新意识去做的,拍的时候对形式有一个考量的话,这样做出来的东西会有意思,今天看到一篇文章里有个有趣的说法
如果你的穿着领先于时代五年,人们会认为你是疯子;领先时代三年,人们会认为你很先锋;领先时代一年,人们会认为你很时尚,;落后于时代人们则会认为你很落伍,但是你落后于时代三十年,人们又会认为你很时尚。
所以别人觉得有趣就是因为这个时代不常有的表现方式,现在都看惯了常规影像,咦?这不常见诶。
影像产生的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思维,虽然大部分时候都是处于叙事的状态,内容和意义更为人关注,但是他本身是可以多样化展示的。再来影视特效本身也是新兴产物,需要更多的新鲜效果来丰富这一技术,这些新鲜效果一方面需要科技的进步来获得,另一方面就需要我们这些年轻人能够不受思想禁锢的去做独立的尝试。如果不停的在旧的经验领域里打转,难以产生新的想法,发展就会缓慢甚至停滞不前,这样说来我也是给自己的作品获奖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银河系漫游指南》有这么个说法
在你15岁之前,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是理所当然存在的;在你15岁到35岁之间出现的新东西,你有必要投身其中;在你35岁之后出现的一切新东西,在你看来都是毫无必要的无聊发明。
我们正处于与新东西新事物发生化学反应的年龄阶段,在这个时代,验证一个新观念新事物能否被人们所接受的时间已经大大缩短,有时候听到长辈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时候,我们应该认真想想是自己真的吃亏了,还是在他们的观念里我们算吃亏了。
人都容易活在经验里,但如果不做筛选的依赖经验,不断培育出更快的马而不是生产汽车的话,难免陷入同大多数人的激烈竞争之中,无法获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