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男女之间的爱恨情仇,生活中还有朋友之间反目成仇、亲人之间自相残杀的悲剧不断上演。这让人迷惑不解:情爱,为何成了伤害?
什么是情?什么是爱?人是感情动物,在相处过程中因经常的互动而情愫萌生,由彼此欣赏发展成互相喜欢,此乃为情;在一定的感情基础之上,人与人之间的依恋变深,既愿意关心和陪伴对方又需要对方的关心和陪伴,此乃为爱。
友情、爱情都是情爱的表现形态,亲情也不例外——只不过有些特殊,因为亲情的联结还依仗着血脉。情爱本是人世间最为美好的感情内容——使得生命之花更加美丽,人的精神由此拥有了可供栖息的港湾,可以籍此逃避凄风苦雨的侵袭。
无论如何,情爱都不该是伤害。
不管哪一种情爱形态,既然都属于情爱之列,就会有共同的规律可循,情爱变伤害的原因也大致相同。
过度的占有欲容易导致伤害。出于生存自保的本能,人多多少少会有些占有欲,适度的占有欲能够激发起人们积极进取的欲望。然而,占有欲一旦过强,对人对己就会产生很强的杀伤力,催生狭隘和妒忌。在狭隘的认知中,容易把情爱对象当成物品,缺乏应有的尊重,更谈不上平等相待,就像幼儿一般,只想把喜欢的东西据为己有,即使破坏于自己手中也在所不惜。
强烈的控制欲容易导致伤害。占有欲直接会强化控制欲,占有欲的强度与控制欲的强度成正比。所谓控制欲,说白了就是“你得听我的”,要求情爱对象唯自己马首是瞻,处处迎合自己的心意,否则,就会心生嫌隙,刁难对方,就像幼儿一般,总爱随心所欲地摆布自己的玩具。
膨胀的猜忌心容易导致伤害。出于自卫本能,人会有防范心理,然而,防范不是猜忌。猜忌,产生于惯于捕风捉影的非健康心理,出自于主观臆想,一味猜疑害怕的话,就会形成过激心理反应:怀疑对方不忠于自己,害怕对方离开自己,就像幼儿一般,总想独占妈妈的疼爱,喜欢纠缠不已。
单向度的认知容易导致伤害。单向度的认知方式,往往来自于井底之蛙的偏狭固执,来自于一知半解的牵强附会,来自于固步自封的思想观念,来自于一叶障目的忽略全局。单向度的认知方式,简单地来说,会让人误以为自己所想是他人所想,自己所愿是他人所愿,就像幼儿一般,总以自我为中心画圆,误认为世界在围绕自己转。
低水平的思维容易导致伤害。人类的思维方式决定了生存质量和自我发展。低水平的人总是或静态或片面或偏执地来看待问题,与人相处固守着自己那一点有限的经验,误以为世界上只有自己看到的一切才是真理,就像幼儿一般,以为自己看不到的东西就不存在,缺乏应对变化的适应能力。
长大,不仅是身体的发育成熟,也不仅是学历的不断提升,而且是心理模式的成熟和思维方式的提升。否则一个人年龄再大,上学再多,如果不能做自我调控,就还是一个幼稚孩童。
古今中外,多少哲人一再告诉我们,世界是动态的,也是变化的,要有全局观,要懂辩证法。对待情爱,也要懂得情爱的辩证法:人与人相互依恋,但也要给彼此一份空间;人与人讲究缘分,有喜就有悲,有聚就有散;人与人平等相待,谁也不是谁的附属品,该放手时就放手;人与人相亲相爱,不是为了占有对方,而是为了和对方分担忧愁共享美好生活……
情,是火焰,照亮彼此,温暖心间;爱,是大海,有容乃大,灵魂升华。有情的人,应该两情相悦;有爱的人,应该两厢情愿;有情有爱的人,应该乐于付出,相互成全。
情爱,不该是伤害,也不能是伤害。伤人害己的情不是真情,伤人害己的爱不是真爱。真正的情,应该纯洁,与利益无关;真正的爱,应该深挚,与欲望无关。关于情爱,有一点理想主义,倒也不坏。
高英写于2016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