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有文交代过,我参加了得到的一个课程《熊逸讲透资治通鉴》。
熊大师这门课,真是一场历史学习的马拉松。从5月9日开始跟学到现在,总共学习了91讲,刚刚把《资治通鉴》周纪一讲完。要知道《资治通鉴》共有294卷,理论上也就是仅仅学习了294分之一。后边是更为浩瀚无边的大海,真的令人有望洋兴叹之感。
熊逸老师被称为当代的思想隐士,熊逸是他的笔名,真实身份众说纷纭,扑朔迷离。其学识之渊博,驾驭文字能力之高,思想之深邃,令人叹为观止。仅凭我等学识,只有高山仰止的份,不敢妄加评价。只有接触他的作品和课程,才真正懂得什么叫无知。当然,这仅代表个人观点。
前面学了91讲,每讲都听得精彩,读的酣畅,时时沉醉其中。但回过头来反思,我究竟学到些什么,有哪些具体收获,又感觉一片茫然。就像以前小时候听广播评书,听得热热闹闹,最终却没留下什么。
大概还是改不了浅尝辄止,不能消化吸收的毛病。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足不出户,目不窥园,用了整整19年的时间,涉猎了大量的参考文献,除正史之外,采用各类杂史近300家。整部《资治通鉴》洋洋洒洒300多万字,时跨1362年,真正使人理解了皓首穷经的含义。
而熊逸老师不仅参考了司马光涉猎的众多资料,还借鉴了司马光无缘看到的后世考古发现的新材料,以及后人围绕《资治通鉴》进行的研究,这项工程之浩大简直不敢想象。
本着对这部历史巨著敬仰和熊逸老师的尊重,认为既然下决心参加这趟历史学习的马拉松,就要有一定的收获,所以决定写一些浅薄的思考和感受,即便只是作为个人学习笔记也好,同时也为日更增加一些素材。
好,我准备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