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观察>第十七章十八章读书笔记
我当时选择这两章给大家分享,是因为我对这两章的标题特别有感觉,我喜欢无为,也一直在觉知什么是真正的无为。我想知道茂密草丛中的鹿是怎么回事,这个题目很吸引我。初读这两章,感觉文字很专业拗口晦涩难懂。再深入去读,带着觉知去读,感觉字字珠玑,不可增减。所以,我想还是原文给大家阅读,原汁原味给大家分享,只是在阅读中注入了我自己的情感。但是,我也想把自己的阅读心得给大家分享,这是我读这两章的收获,只是从我的角度,以我的理解所收获到的,大家读之,有用的可以汲取,无用的可以摒弃,随心随意。如果能对大家有一点点用处,我就心满意足了。如果对大家没有用处,也没有关系,无论你爱还是不爱,我爱我自己的收获。
下面是我对这两章的内容自己消化吸收后,感觉特别有触动的内容,或是把书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语言概括出的精华要点。
第十七章 内在角度的转变-无为
精华要点:
1.我们的头脑分为神经质头脑和致力于工作的头脑两部分。
我们如果想做出完全有意识的选择,给我们带来内在的自由,就要看清真相,那就是完整的看到神经质的那部分头脑,它是特点是:它是死气沉沉的,完全空虚,没有潜力和创造力,缺乏真实的人类情感,没心没肺,只有它自己机械的求生欲望。而我们的生活,我们对父母的爱,对性的饥渴,对美食的向往,对优美音乐的喜爱等这一切都是虚无的,绝对的虚无,都受制于机械而死气沉沉的神经质头脑。
2.我们要与头脑完全划清界限,我们的行动必须完全跳出内在角度的限制。
3.头脑对我们的控制离不开持续的思绪,打断持续的思绪就会打断评判,进而停止这种控制。
打断持续的思绪会来带来“内在角度的转换”。我们不再以别人定义的真相去生活,而是以实相本身为基础。(打断持续的思维就是喊停,知道停止。知止才能有机会看到真相。《大学》中云: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意味着不带改变不带企图的去接受实相,意味着完全的不介入。(完全的不介入就是无为的态度)
我们活在未知中,或者说本源的无知状态,这样做是明智的。因为我们可以不受记忆的干扰,与智慧的源头相连接。(道德经中说,无为故无败。无为而无不为。)
4.头脑对于记住东西、解决实际问题和与他人沟通是有用的,不需要被完全摒弃,只需要找到它适当的位置,不让它做我们的统治者,而是去实现原本应有的机能。
5.我们要臣服于自身之外的一股力量,做一个忠诚的仆人,这股力量就是本质。(臣服于更伟大的力量,臣服于命运,臣服于本质)
6.在萨满传统中,停止紧抓或排斥思绪的活动就称为“无为”。(无为不是不去作为,而是不乱为,不妄为。该用头脑的时候用头脑,这叫无为。该停止紧抓或排斥思绪的活动就停止,这也叫无为。)
7.停止紧抓或排斥思绪的活动后,人定下来,就会给造物主发出一个直接的讯号,称为“邀请”。当收到主动的邀请,信息流--也就是智慧的源泉--就会从高等中心进入我们。
8.这些高等中心通过良心与我们直接连接。
良心从各个中心接收信息是以直觉和灵感为形式。
直觉是高等理智中心的思维,可以看到一切,看到整个情况,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头脑只能基于已知的来运作,无法知晓从未发生过的事。这是思维的局限之处。
直觉在一个不同的层面运作,来自一个完全不同的内在角度。
灵感也一样,它是一种不同形式的感受,而不是情绪。
灵感会让我们看到整体的状况,而不会像头脑一样是线性方式运作。灵感的运作是一个闭合的圆,而非一条直线。
9.头脑只能基于已知来运作,直觉和灵感基于未知来运作,能够提供思维完全接触不到的信息,
人类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发明,都是在灵光乍现时产生的。
当内在角度发生变化,即从被头脑控制到无为,头脑的功能就会发生变化,就会变为仆人服务于本质这个主人。很多伟大作品的出现都是这样的结果。
10.老子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老子就是在描述这种内在角度的转化,并且同时告诫我们不要被语言所迷惑,对于通过语言获得的知识一定要有直接的体验,要想方设法自己去发现真相,我们必须通过直接的体验来验证被人告诉我们的东西。(即实证,实修)
而对此最为便捷和直接的体验就来自于自我观察。
11.内在角度的变化通常发生在人们精疲力竭,近于崩溃,并且开始绝望时,人们才会考虑对决定我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内在角度做出变化。(灵魂的震惊点)。这种变化会深入到我们的缺陷。
最终,我们的注意力必须回到家里,即专注在身体上或身体内(灵魂回家,活在当下,与我们的身体相连接)。这样注意力才可以找到它本来的位置和正确的功能(此前,注意力总是在外,往外求总是不得。行有不得,还是回来反观自我,向内求,此才为正道)。这样,才能开始做无为的练习。
12.我们都是受损伤的机器,损伤来自童年。童年的人生经验,抚养人给我们设置的头脑模式,我们接受的教育等都让我们以设定好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我们看到的内容就是内在角度的反映。这是一种极为狭隘的世界观,它是以恐惧为基础的。如果我们想要过上更为充实、圆满和满意的生活,这种看待自己和生活的内在角度必须改变。
13.要想获得内在角度的转变,我们就需要以一种更为有意识的方式来理解和了解自己,这种方式是带着慈悲和客观性。
客观性是指诚实地看待自己,清晰的了解和理解自己,愿意对自己的所见所感成熟地负起全部责任来。如果,我们能看到和感觉到自己的习惯,就有机会不受制于他们,如果我们不愿意看到他们,就没有任何的选择余地。(看见就有改变的可能)
慈悲性意味着停止评判自己,只是去看去感受当下内在升起的任何东西(看,只是看)。评判是严厉而死板的,没有任何的慈悲,只会让我们陷入无休止的作用-反作用的死循环之中。除非有第三股力量进入这个循环,它才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这第三股力量就是自我观察。其他的变化就会随之而来,就像金属屑被磁铁吸引一样。
14.自我观察会吸引来帮助,它是宇宙中一股重要的吸引力。它可以让我们在应对头脑时更加有效率和客观,它就是我们的救星。这时,意识会逐渐觉察到自身,我们也学会如何在学习和创造中给自己带来最小的伤害。这就是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客观的爱。
15.通常最大的帮助就是什么都不做。
第十八章 在茂密草丛中的鹿
1.为了全然的去感觉内在的临在或本质,我们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感觉(本能中心)上。在这里,注意力可以找到锚点并生根,感觉到内在的临在,这叫做“全然临在的练习” 。
2.我们要想接收到更大的能量,看到本质,就要注意力保持稳定。此时,注意力就像茂密草丛中躲避猎人追逐的鹿一样,保持静止,躲在茂密的草丛中一动不动。由于鹿没有暴露它的位置,猎人只好去寻找下一个猎物。
当小我通过思绪、情绪和身体的姿势撒下它的大网,注意力必须像草丛中的鹿一样,保持姿势安住在对身体的感觉上,不去介入,不想前冲也不逃跑。这样小我就没有办法为了自己的目的而捕获或消耗注意力,于是,各种微不足道的”我“升起而后消退,却无法影响我。
我们的注意力不认同于他们,他们就会变得脆弱。他们自身是没有力量的,必须捕获注意力的能量才能行动。如果鹿没有暴露出它的位置,猎人只好去寻觅新的猎物。
3.自由的注意力:处于不认同状态的注意力被称为“自由的注意力”。这是人内心最深处的渴望。自由的注意力没有被污染,不会认同,它有选择的自由,有保持静止的自由。(类似于道德经讲的致虚极守静笃的状态,内在有足够的智慧定力,就不会去认同那些虚幻的东西、情绪、情感、思维模式等)
4.安静下来去了解,否则你就会像一只狗一样死去。这是我们要做出的选择。
5.如果我们把呼吸带入肚脐,放松我们的身体,不去介入进来的能量第一印象(无为),身体就可以行使它的高等功能,成为能量转化装置。把进来的印象-能量转化为品质更精微的能量,这些能量能够被用来滋养造物主(高我)而非小我。
6.内在角度如何转化?理解产生慈悲,看见爱在哪里。
比如说别人伤害了我的感情,我的求生本能反应是战斗或者逃跑。
转变之道:
无为,不对抗,让求生本能可以有空间来进行自然的、生物的和遗传的预设反应,无论别人因为什么给我造成伤害。这样就不会有对抗性的努力,身体里也就没有不必要的紧张。(接纳,看见,感受,穿越)。
通过努力得到客观的注意力,对伤害我的人,去看到他是处于对爱的恐惧,跟我一样,看到他的善和爱在哪里,这样就可以做出平静、理性和善意的反应。(客观、看见本质,智慧反应)
不把它当做敌人(试图改变它,与它对抗),而是把它转化为内在的盟友和伙伴。这样,我们的内在就不再有疯狂的争斗,只有合作、各中心之间的沟通以及这个人类生物机器内在和谐的运作——为了爱,为了他人的利益,这就是无私的爱、客观的爱,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受而存在。
7.情绪就像是茂密草丛中的鹿,如果鹿保持静止不动,猎人就只能继续前行。
你只要不去认同与那些不属于自己本质的东西,猎人就无从下手,你的痛苦也会终结。
8.爱不是一种感觉。它是铭刻在石头上的誓言。无论厌恶还是爱慕,最终都会化为尘土。(真正理解爱的人,会得到真正的爱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