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怀左同学的公众号里看见他创办了一次直播,没错,我就是奔着分享的主题去的。分享者是一位大三学姐。嗯,不过是高我两个年级的姐姐而已。
开始关注公众号以来,凡是看到与大学,迷茫,自律,精致等等字眼的,感觉能让我从此脱胎换骨的雷人标题的文章,我都会手残点开来看,而且乐此不疲。
很简单,一是我想从优秀的人身上把差异放大,让自己认清赤裸裸的真相;二是我觉得自己缺少方法;三完全是好奇驱动,真太想知道自律极致,精致极致的人到底过得什么样的生活,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的百度网盘里囤了一堆英语资料,美剧视频,凡是看见群里有伙伴分享,我必当是最积极保存的那个傻娃;大神的公众号各种关注,生怕落下一个,怕自己失去一个亿。可是真的毫不夸张地说,美剧一集都没看过,公众号心血来潮的时候会刷很多期的推送,一般都是晾在那里不管。
这些做法和我看这些的文章没有什么区别,就是囤很多方法,我总是跟自己找借口,等找到好的方法再去行动,用对好方法事半功倍之类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看完后一会的确能够给我不小的动力,比如看完夜跑两年,减肥30斤类似的文章,我坚持跑了五天,不小的动力也大抵就这么个火力吧。
看多了我也乏了,正如一句话:为什么听了很多道理你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一样,听得再多,道理是别人通过自身实践总结出来的,不是你的,每个人有不可复制性,你怎么能生搬硬套赌上你的未来?
有些文章里讲的我自己的都知道,乃至我知道自己真正的根源,自己几斤几两,自己的小家子算盘我了然于胸,我现在的状态就是弱者的无病呻吟,我都瞧不起自己。
相信问很多人规划一下极度自律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们都会刻画,甚至会让你觉得,这就是别人的生活啊,这才是生活啊。我们都是白日梦王国的万人之上。
说说而已太简单了,动动嘴皮,脑子里过过瘾,不付出行动,不用承担行动了但是没有显现短期成效的失落。
现在可以这么说,迷茫还是很多将来还会是更多大学生的常态。可是我真的好嫌弃这个词,已经说烂了, 说臭了,我也听烦了。可我还是很不要脸地说一句我最近感到挺迷茫的,所以在看了那么多类似怎么把大学过好的文章后,明知说来说去就是那么几个理,我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听了直播。
直播里,学姐一句感叹,让我羞愧。她说,现在很多大学生都说感到迷茫,我真的好着急啊,有那么多事可以做,怎么会不知道做什么呢?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人,自己的人生该是过得很清楚明白吧。
看书时只要看到一句能让自己引起共鸣或者让重塑价值观的话,那么读这本书就是值得的。听了这次直播,我也收获到几句让我倍感危机乃至发现正在深陷危机而不自知的现状。如果你也有困惑,希望对你也有指点迷津的作用。
1.
编剧廖一梅在《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里说道:“学校教不了你人生观,也教不了表达方式,这些东西教不了,但是大学非常重要,大学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因为你很多东西都是在大学这段时间形成的,但是不能指望谁能教育你,或者从谁那儿得到启发,最本质的是自我教育。”
也许是觉得自己的专业没有用或者自己根本不喜欢,竟然也不自觉地成为了大学无用论大军里的一员。靠我的专业找饭吃?让我成天在钢厂里早八晚八?对于工科专业的我是瞧不起自己这个专业的,很显然,它给我的预期未来不符合我想活成的样子。
所以在鄙夷它的同时,我也放纵了自己。
我似乎总在潜意识里说:是专业的错,不是你不努力,努力了也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
人总是能找到让自己心安理得的借口。
大学,我还是觉得专业不重要,它的意义在于给你一个名正言顺的四年,你想怎么活?没有谁可以指望,你打算怎么指望自己?四年里,发现自己,什么时候都刚刚好 。找到了自我教育的核心,你光芒万丈。
蔡康永的下面的话我很受用,同样有拨云见雾之感,每当我面对听不下去的高数时都会来想一遍,心里会安慰很多。
我们终究是要对自己负责的。
2.
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也会不自觉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己和自己和环境的冲突,这是非常致命的。如果一个二三流的学生能以985,211学生中等水平来要求自己,改变也是很惊人的。
这是我被戳中的痛点。
我是一个二本大学的一本专业学生。很不情愿来这,由于某些原因没有去复读 ,讲真我瞧不起二三本的学生,不是出于学历,而是他们大多数呈现的一种懒散游离的状态。
我喜欢奋斗的人,而我相信我之所以觉得高他们一等,和自身不甘平庸的从小觉醒有关,还和高中一起拼尽全力的朋友们分不开,我见识过优秀的人,瞧不起平庸了。
之所以被戳中是因为我发现自己正在直觉不自觉地被同化,我快变成自己瞧不起的那一类人了。而我从小努力一直到高中,他们有的二本学生没有付出我的努力却在上一些公共课的时候和我同起同座,我真的不甘心怎么沦落为这些人为伍,我真的慌了。
可是我也默默接受了,因为我发现我不那么用心做的事也比他们强,我潜意识里开始享受这种完全不努力就能换来的快感,我知道,我开始变了。所以学姐引用的这一句话拉回了那个快要被同化的我。
3.
不要总问现在的事有没有意义,这种问题问题并不能让你马上得到回应,因为很多事之所以无结果,是因为自己正处于此时此刻,试着把镜头放远,隔着更长的时光隧道来观望。
自从觉得自己的专业没有用,我就开始很喜欢凡事开始做前问一句:这有什么用?我太功利了,太想知道结果了,我还和小时候的自己一样恪守着付出就会有回报的,而且是看得见的这种可怕的信念。
空长了年龄,见识还是那么幼稚。
听我问得多了,室友也说我:你问得有什么意思?你要是凡事都这么问的话生活会少很多乐趣的。
我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消极的处事观已经影响到了自己乃至身边人。学姐说,从来没有期待自己活成什么样,只是喜欢,就去做了,只是不想平庸。
房子会有的,票子会来的,只有我们专注于此时此刻,专注自身,我们就更近了。少问结果 ,多问问你能做什么。
4.
俄罗斯方块的原理:如果你和群,你就会消失。
讲真,对于只会瞎摆,直到18岁都不知道怎么玩这个游戏的我听到这个游戏的原理后我惊吓到了,同时也被这句话震撼到了。
合群了,就是你和周围人没有什么不一样了 ,你不再unique。所以听到这句话,忽然觉得自己的不合群是个多么高贵的存在。
所以有梦想尽管去做,怕什么别人的眼光,都是自己萌生的臆测,每个人都很忙,没有时间关注你,如果哪天被关注了,恭喜你,你让别人有了压力。
在奔跑的路上,奔跑起来,是完全听不见别人的闲言碎语的。
5.
只有长高了,别人才看得见你。
不要说优秀的人不合群,只是很遗憾你不在他的这个群里。
优秀的人会相互吸引,并且一个人可以带着一群人前进。你什么都不行,凭什么想靠大神来带你?人际关系的基础在于等价交换,你可以通过大神拓宽你的视野,请问别人在你身上花了时间得到了什么?
所以,还是一句老套的话,培养一个爱好,修炼一项技能,持之以恒加以专注地反复练习。
同样要提醒自己上面提到过的,不要总问结果。少就是多,慢就是快。
学姐是那种很能折腾的人,至少在和我的对比看来,以下是她的经历:
在招新的时候,我报了四个组织:学生会、社团、编辑部、图书室。只要有活动,我就报名参加,假期也做过兼职和微商。
大一下学期,自己百度创建了个人公众号,组织过图书交换群,也参加过创业团队。整个大一我都忙得团团转,经常没有周末,但我从未放弃学英语,大一就过了四六级。
大二的时候,一直忙着考证,参加比赛。留任了编辑部,也创办了自己的社团,组织过汉字听写大赛,百科知识竞赛,从零开始做策划,拉赞助,做海报,准备题库。
到现在简书粉丝两万加,公众号粉丝千加。成为网易蜗牛阅读的领读人,微博读书博主,也在其他平台默默坚持着。
其实我听了她做了这么多的事其实是很低落的,因为真的很优秀了,不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天理不容了。
可是很多喊迷茫的我们肯定是没她那么丰富的经历的,乃至都没有她的一半行动力,所以我们才会恐慌,觉得被同龄人抛弃了,觉得迷茫了。我相信我们希望的是听见一个如我们一般的人怎么逆袭的。
我仔细想想,要是她是像我们这样一群迷茫的人,又怎么会有她的一番直播,她怎么毫不费力地说出:我真的不知道你们怎么会迷茫?
所以,注定脱颖而出的人只是早与晚的区别罢了,也注定和芸芸众生不同。
我最希望我的大学四年后,此标题是我对四年最问心无愧的一个总结。那时候,主人公是我,不再是一个学姐。
我这样一个对自己极度没有自信又没有才情的姑娘,四年后要是都说出这样别人家的话,请问看到我的文章的有缘的你有什么不可能?
祝你的生活有生猛无畏,也有有的放矢。
感谢亲爱的你能看到这里,相信藏龙卧虎的简书,任何一个人懂得的道理和眼界的深度都比我这个小毛孩强,共勉之~
不能再放任简书在手机里晾着了,我要行动起来码字~
(悄咪咪地问一下是不是像鸡汤,感觉写成了自己看腻了的文章类型,呀呀呀。第一次发文,希望有伙伴指教呢~,鉴于字数过多,再一次谢谢你宝贵的时间。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