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货币理论与货币需求

货币理论:货币对经济的影响机制
1.费雪:传统货币数量论
2.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
3.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论

传统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说:以货币的数量及其变动来说明货币的价值或一般物价水平及其变动的一种理论
货币数量的任何变动,都将引起一般物价水平作同方向、等比例的变动
费雪现金交易说:现金交易方程 M×V=P×T
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常数)=一般物价水平×商品与劳务交易量(常数)
剑桥学派现金余额说:剑桥一般方程式 M=k×P×y
货币数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财富或收入所占的比例×一般物价水平×实际产出(常数)
现金交易说和现金余额说比较
不同之处:
1.货币数量含义不同
现金交易说货币是流通中的货币,是一定时期货币流通量
现金余额说的货币处于停息状态,是一定时点货币存量
2.对经济主体的意志在决定货币需求中的作用的认识不同
现金交易说是机械的数量说,认为货币的需求只是被动地适应货币的供给
现金余额说强调人们主观意志的作用
3.对货币职能的认识不同
现金交易说认为货币只有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
现金余额说认为货币还有价值储藏职能
4.宏观货币需求与微观货币需求的不同
现金交易说考察的是宏观的货币需求总量
现金余额说考察的是微观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重视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

相同或相似之处:
1.基本结论相同,都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将导致一般物价水平同方向等比例的变动
2.方程式的实质相同:V与k互为倒数,流量与存量可以相互转化

将货币流通速度V视为常数

流动性偏好理论
货币流通速度不是常数
货币数量说只有在充分就业,产量一定下才有可能成立,并且具备以下条件:货币只有交易媒介职能,没有价值贮藏职能;有效需求必须与货币数量等比例增长,决定于流动性偏好函数、资本边际效率、消费函数形态
流动性偏好:人们普遍具有的喜欢持有虽没有收益,但可灵活周转的货币的心理倾向,实际上指人的货币需求
1.交易动机
货币所具有的交易媒介职能,可以用于完成日常交易
货币需求的交易部分与收入成比例
2.预防动机
人们为了应付意外发生的支出,为了不错过意外的有利的购买机会以及为了偿付未来债务而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持有货币不仅用于当期交易,还用于预防意料之外的需求
预防性货币余额的数量主要取决于人们对未来交易规模的预期,这些交易与收入成比例。因此这部分需求也主要决定于收入的数量,且与收入的数量成正比
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都是对交易媒介需求,且与交易数量成正比,故合称交易性货币需求
3.投机动机
如果预期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下跌,资本利得为负,预期利率上升幅度如果足够大,债券预期回报率为负,人们更愿意用货币来贮藏财富
利率会趋于某个正常值,利率低于正常值,则预期未来利率上升,货币需求上升;利率高于正常值,则预期未来利率下降,货币需求下降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利率水平负相关

流动性偏好函数Md/P=f(i,Y)(实际货币余额)
货币流动速度V=Y/f(i,Y)
货币流通速度并不是常数
1.收入水平既定,利率上升激励人们减少持有的实际货币余额,货币流通速度上升
2.预期未来正常利率水平上升,货币需求增加,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流动性陷阱:当市场利率已降到一个极低的水平时,人们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趋于无穷大,即使货币供给再增加,也将被人们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所吸收,从而市场利率不再下降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进一步发展
1.交易需求
即使处于交易目的而持有的货币余额,对利率水平也很敏感
利率较高时,获取债券利息收益高于成本,人们将持有更多债券更少现金,从而货币需求减少
货币的交易需求与利率负相关
鲍威尔模型:交易量增加1%,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增加0.5%,利率上升1%(不是100个基点),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就减少0.5%
2.预防需求
利率上升,持有预防性货币余额的机会成本增加,货币持有余额下降
货币的预防需求与利率负相关
3.投机需求
托宾:人们将同时持有债券和货币,降低资产组合的总风险水平
托宾资产选择理论
理论基础:Hicks投资分散化分散风险,Markowitz资产组合理论
基本方法:均值-方差分析

现代货币数量理论
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1.总财富:制约人们货币需求量的规模变量,分为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用恒久性收入来代表
2.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例:人力财富占总财富比例越大,货币需求就相对越多
3.货币及其他资产的收益:其他资产的收益是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其他资产收益率越高,货币需求越少,主要有债券预期收益率、股票预期收益率、实物资产预期收益率
货币本身收益可抵消持有货币机会成本
4.影响货币需求其他因素
货币需求函数M=f(P,rb,re,rm,1/P·dP/dt,w,Y, u)
P物价水平,rb债券预期收益率,re股票预期收益率,rm货币预期收益率,1/P·dP/dt实物资产预期收益率,w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比例,Y名义恒久性收入,u其他因素
M是关于P和Y的一阶齐次函数
实际货币需求函数M/P=f(rb,re,rm,1/P·dP/dt,w,Y/P, u)
M/P=f(Yp,rb-rm,re-rm,πe-rm)
货币需求与永久性收入正相关,与债券、股票、商品相对货币的预期收益率负相关
货币回报率rm与银行提供的服务、货币余额的利息收入有关

传统货币数量理论与现代货币数量理论
联系:
1.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渊源
2.后者是前者的重大发展和重新表述
区别:
1.理论性质:前者是货币价值理论或物价理论,后者是货币需求理论
2.货币流通速度:前者假设其为常数,后者认为其是稳定可观测函数
3.决定货币需求的收入:前者中的收入是不稳定的现期收入,后者的收入是稳定的恒久性收入
4.货币数量变动的结果:前者认为可以引起物价水平的等比例变动,后者认为其引起名义收入的变动,短期内实际产出也变动

弗里德曼理论与凯恩斯理论比较
1.将许多资产视作货币等价物,重要意义的利率不止一种
2.将货币和商品视为替代品,货币数量变动可能对总支出产生直接影响
3.不认为货币的预期回报率是一个常数,利率上升银行会吸收存款扩大贷款规模,rb-rm稳定,因此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几乎没有影响
4.本质上,永久性收入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Md/P=f(Yp)
5.货币需求的随机波动很小,可对货币需求作出准确观测,货币流通速度V=Y/f(Yp)也可以观测
6.货币供给仍是决定名义收入的主要因素
7.可以解释货币流通速度的顺周期现象

实证分析结果
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但没有证据表明出现过流动性陷阱
长期内支持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但金融创新改变货币内涵使得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