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我在家带小涵和嘟嘟,小涵爸打来电话,接通后,我随意地和小涵爸聊了一会。
挂电话后,小涵凑过来问:“妈妈,刚才谁打的电话?”
我平静地回答:“是爸爸,他晚上不回家吃饭了。”
小涵笑了:“我还以为是你朋友打的电话呢?”
我问:“为什么呢?”
小涵说:“一般我爸说他不回家吃饭了,你就会很生气,还这样——”说着小涵皱紧了眉头,很生气的样子,粗着嗓子说:“哼,又不回来,又不回来,你都不知道我上一天班有多累,晚上又带嘟嘟又给小涵检查作业......”
看到小涵夸张的模仿,我笑了:“你妈我平时有那么凶吗?”
小涵咯咯咯地笑了,说:“有呀!”
“那我可得改改了。”我小声儿的说
原来,我不自知地生活状态轻而易举地刻到了她地记忆里。
昨天和小涵针对家庭中的沟通状态进行了谈论,
我问小涵:“你觉得我和你爸爸平时的沟通是心平气和的时候多呢?还是争论、嚷的时候比较多呢?”
小涵沉思后,说:“我觉得这两种情况都有。”
我又问:“那你喜欢和平的沟通还是争论呢?”
小涵不假思索的回答:“当然是喜欢得心平气和的说话了。”
我笑了,继续问:“为什么不喜欢看到爸爸妈妈争论呢?”
小涵一本正经的说:“总是争论不就容易离婚吗?”
“生活中也有两个人总是吵架但没有离婚的夫妻。”我回答
“是有,但是,吵架总归是不好吗!”小涵平静的说
我又接着问:“你说,当父母总是吵架时,他们的孩子是希望他们离婚还是不离婚呢?
小涵快言快语:“当然是不离婚呢!”
“为什么?”
“你想,如果爸爸妈妈离婚了,他们又都会有自己新的家,到时候就会有一个后爸爸或后妈妈,亲生的总比后的好吧?”小涵反问我
“呵呵,小孩儿都是这样想的呢?”我笑了
原来在孩子心中有这样一套逻辑:父母吵架多就容易离婚,自己就会有后爸后妈。
看来,家庭中父母之间的沟通并不是爸爸妈妈两个人的事儿,而是一个家庭的事儿,关乎到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经常听到人们评价一个孩子时说:“他像他爸爸,执拗的不行。”或者“她跟她妈一样,能说会道。”
......
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这句话不是毫无道理。
小涵的爷爷和奶奶沟通的时候,偶尔会出现爷爷的一句话后,奶奶没办法接下一句,也会出现奶奶说完话之后,爷爷不理睬。于是,沟通不顺畅就产生了。
老人之间的沟通模式是多年来形成的习惯,说改变,实在是困难。在和小涵爸沟通的时候,我也会反思说话的内容和技巧,因为,良好家庭氛围绝非是我行我素的状态,它依靠的是相互理解和包容。
父母的一言一行、相处的技巧、沟通的模式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影响着以后孩子的家庭生活范本。
你的家庭沟通氛围是怎样的?
你可曾和孩子进行沟通和探讨?
和孩子聊一聊,也许能发现你并未察觉的生活状态在孩子眼中究竟是怎样。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