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见,别来无恙。
最近有一个综艺叫《见字如面》,由张国立等明星领读从战国到当代的一些信件,细细感受字里行间的情感与思想。
相比现在很多如火如荼的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没有那么高的人气,但却别有一番味道。而且比起一味无厘头的搞怪和哗众取宠,这档节目却从古至今,由名人到寻常百姓,展现了之前生活的点滴,看完至少还是有内容的。
写信在现代生活算是被淘汰了的交流方式,有什么事情发个微信留几句话就可以搞定了,如果你还在写信,那很可能会被当成是一个异类。
社会发展很快,生活节奏也很快,事情总是希望马上解决,疑惑总是渴望快一点有答案。但是最近发现,美是和慢一脉相承的,凡是慢的东西都带有一种美感。一旦火急火燎赶趟儿那种美感就消失了。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我从小就是个喜欢写信的人。小学毕业去县城读初中,和老同学分开一个人去到那么大的学校,甚是怀念与孤单。还好可以和朋友写信,字里行间诉说的是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和此刻无法融入新的学校生活的孤单。
每次收到信时的那种雀跃心情,绝对比考试得第一名还让人开心。以至于这么多年,我根本不记得小学同学长什么样了,但我依稀还记得曾经她给我写过信。
后来初中毕业,很多同学升学留在当时的县城读高中,而为了考个好大学,我又转学去了另外的县城,念一所升学率更高的学校。
一切又都是陌生的,而且16岁不同于13岁,青春期对于世界的敏感和情感的丰富让我有了更多诉说的欲望。
但是大家忙于学业,又相隔着几个县城,一年都见不到一面,于是缓解思念的唯一方式就是写信跟打电话了。
每次写信提笔不知道要写什么,但是写起来又没玩没了,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偶尔也会在信里面夹一张小卡片或者是自己的照片。不敢多寄,因为超重了是要被退回来的。
那时候我们买10块钱一张的IC卡,中午或者下午的就餐空余时间,在学校老榕树下的电话亭排队等候,偶尔给最想念的朋友打个电话聊聊近况。
再后来念大学,为了满足青春时对远方和大海的渴望,义无反顾地一路向北,开始了人生里面一段全新的旅程。
大学也依旧会写信,也会寄明信片,我真的是个很念旧的人,对所经历过的人和东西会有比较深的感情,也喜欢一些有时间感的东西。
其实大学有了电脑和手机,打电话视频都很方便,但我也恰恰是大学的时候才明白写信的美感。
每一次在文具店里精挑细选好看的信纸,然后小心地铺开在书桌上,打开桌角的那站小台灯,先静静坐一会酝酿好情感,然后开始一笔一会开始慢慢写着自己这一段时间的心情。
偶尔也会嫌自己字丑或者词不达意撕掉重来,信的末尾一定会加上想你或者爱你这样的字眼。然后拿着信走到学校邮筒小心翼翼地把信投进去,就像是投进了一份期盼,写信的人在期盼,收信的人也在期盼。
而且到了大学的时候毕竟见到了更广阔的世界,遇见了各种各样的人,看到了各色各样的风景,字里行间的交流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情感和学习上的担忧,而是增加了生活里有趣的人和事,有更广阔可以分享的世界和世界。
大学毕业回家整理收拾东西,发现自己留在家里最重要的东西竟然是两盒子的书信,随便拆开几封读了读,很惊讶于自己竟然当初也有着那样纯净真切的感情。
而我现在唯一还会写信的是我保持多年通信现在人在德国的MY,只是不在是手写的,而是world版的。没有办法,因为现在寄一封信太难了。
最近在朋友圈很流行的一篇文章《手写情书告诉你,从前爱情的模样》,里面提到了从1900年代到2000年代的手写情书,一字一句,都是真情。
沈从文to张兆和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
梁启超to李蕙仙
起提笔详记其事,以告我所爱之蕙仙,不知蕙仙闻此将笑我乎?抑恼我乎?吾意蕙仙不笑我,不恼我,亦将以我敬爱蕙珍之心而敬爱之也。
王小波to李银河
做梦也想不到我会把信写到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前不久读完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在地铁上有时候看着看着就想笑,像王小波那样狂傲不驯的人在遇见爱情的时候也单纯的像个孩子。两个人一来一回,有思念,有美好,有误会,有迷茫······爱情该有的样子,在他们的字里行间都能看到。
后来去了不少的地方,每一次在遇到很新奇的事情,吃到很美味的食物,看见很美的风景的时候,常常遗憾没有人可以分享那份喜悦和感动。总觉得拿出手机吧啦吧啦编辑一大堆,对方收到,隔着屏幕始终都少了些温度,抵达不了那种心情的深处。
所以我一直都觉得最浪漫的事就是,即使相隔千里我都能翻山越岭来拥抱你,即使老到七老八十我都会给你写情书。
所以如果有一天我给你写信,那你在我心里一定一定是不一样的。
也许字丑,但是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