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
◎了解对方,了解他有什么需求,然后,尽量满足他的需求。
◎不要以为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需要作出很大的牺牲,好像自己会丢掉一些东西一样。正如我们知道的那样,在我们给予他们这些东西之前,这些东西是没有丝毫价值的。
◎当然,我们不能无原则地去满足他人的心理需求。例如,我们不能对一个无法赞美他英俊的人说他英俊,如此等等。这样做会给我们带来麻烦。
人们做一件事情——无论他多么高尚——总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这可以说是常识性的知识了。奥福斯教授在《影响人类行为》一书中写道:“行动,总是由一定的基本欲望而引起的......不管是在商界、家庭、学校还是政治界,那些能够引起别人渴求的人,才真正是不败的高手。”
那么,一个人究竟需要什么呢?美国学识最渊博的哲学家之一约翰-杜威认为,人性本质中最深远的驱动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但是这显然还不够全面。一般来说,大多数人都希望拥有以下东西:
1.健康
2.食物
3.睡眠
4.金钱以及用金钱可以买来的东西
5.未来生活的保障
6.性满足
7.儿女的幸福
8.被人重视的感觉
能够让人做一件事情的办法,就是满足他想要的那种需求。这个道理非常简单,甚至简单到人们容易忽视的地步。据统计,在我们这个号称发达的时代,有90%的人在90%的时间里忽视了它的作用。
下面这件事能够突出反映出人们对这种尝试的忽视。这是广播公司发给无线电代理商的一封信,而括号里的文字则是一位叫做布兰德的部门经理读信时的感受:
“亲爱的布兰德先生:
我们公司希望能够继续保持无线电行业内广告业务的绝对领导地位。”
(你们公司跟我有什么关系?我自己的事情都忙不完:作为抵押,银行正准备没收我的房子;昨天股票大跌,我损失惨重;我的花草被害虫吃得只剩下几根主茎;早上我误了火车,上班迟到了30分钟;我的头皮现在还在发痒,医生说我血压高、有皮炎、头屑多,好像我全身没有一处好的器官。天知道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倒霉的事情。一大清早就读到这样的信,简直倒霉透了。这个家伙还在向我絮叨他的破公司,滚他的吧!如果他知道这封信带给我的印象,他肯定会离开广告界,改行去卖消毒液了。这样我就不会读到这样让我烦心的信了。)
“本公司的客户是无线电台。我们每年的营业额是全行业首屈一指的。”
(高高在上,不可一世。那又怎么样呢?你的公司有多大关我什么事?即使你把全世界联合起来的,我也不会管的,我只管自己有多大。你们公司非常大、非常成功,可是,就我自己而言,你们公司简直太渺小了。)
“我们希望把有关无线电台的最新消息及时提供给我们的客户。”
(你们希望!你们希望!你这个不知深浅的家伙。你有什么希望关我什么事呢?我告诉你吧:像你一样,我只对自己感兴趣!但是你却只字不提“您的希望”。)
“你应该把本公司当做优先对象。”
(我“应该”?我应该怎么做用得着你来告诉我吗?你以为你是谁?你自吹自擂,让我把你作为“优先对象”,居然连一个“请”字都不说。)
“立即回信。告诉我你们最近都有哪些活动,这样对双方都有好处。”
(愚蠢的家伙!这样一封丝毫没有礼貌的复写信件,就想让我在担心我的房子会被抵押的时候给你写信?真有意思。我们做了什么,用得着告诉你吗?你说说,这样做对我有什么好处?)
你会指责布兰德自私吗?即使是这样,其实我们每个人也都跟他一样。问题的关键在于,这家广播公司发出这封信——我们知道,都是一样的内容——会收到多大的效果,这是我们可以预料到的。
他们在写信的时候没有考虑读者的心理,从不去想别人想要的是什么,而只是大谈特谈自己想要什么。每个读者的心理跟这位布兰德应该都是差不多的。
作家欧文说过:“能够舍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了解他人的心理,这样的人不必在意自己的前途,因为他们是不会没有前途的。”
社会交际学上也有一句名言与此对应:先满足别人的需求,然后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幼儿园的老师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幼儿园开学的时候,成百上千的孩子随着父母前来,再加上孩子的哭声,整个场面显得十分混乱。老师却镇定自若。我曾经问过一个幼教是怎么处理这些问题的,她说:“这一点都不难啊!”
于是我问他:“对于那些初来的孩子,他们总是有很多麻烦事,比如大小便、哭哭啼啼、害怕等等。你们是怎么应付的呢?”
“只要你知道了他们的心理,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这些就都不是问题了。”
这位老师接着告诉我,孩子们经常需要家长陪同来上课,但是如果老师说:“约翰,你看玛丽都不需要妈妈陪同了,你让妈妈留在家里,给你做最好吃的午餐怎么样?”这样,小约翰多半就会主动要求不再让妈妈陪同来上课了。而应付哪些爱哭的孩子,老是会说:“杰克,你看大家都没有哭,你就一个在哭了。等一会儿,我会给那些不哭的孩子发一块好吃的蛋糕。”那个孩子会马上停止哭声。
同样的道理对大人当然也很适用。律师威廉-埃米尔就因此而得过“意外之财”。那是他头一次陪着自己的妻子去长岛看她的姑妈,妻子有事离开了,剩下埃米尔一个人陪着姑妈聊天。因为他看到独处的姑妈实在没有多少快乐可言,于是就想办法使她高兴起来。
“你的这座房子非常古雅,”埃米尔说,“是不是建于1890年前后?”
“是的,”姑妈回答说,“正是那一年建造的。”
“拉苏尔以前就经常跟我描述你的房子,我开始还很怀疑,现在我却一点都不怀疑了。现在已经没有房子像这座房子这么漂亮了。它的设计结构简直太完美了!它让我想起了我的老家。”
“是啊,”姑妈说,“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并不关心这些,他们只需要冰箱和汽车。”
埃米尔请求姑妈给他讲一讲这座房子的历史,因为人往往在谈论自己往事的时候最快乐。果然,姑妈同意了。她很高兴地告诉他:这座房子是她和丈夫亲自设计的,然后用了很多年的时间才建造完成,而它也见证了他们的爱情,凝聚了他们的理想和希望。
姑妈然后领着他参观了这座房子的很多古老的房间以及各种器具,埃米尔表示了自己由衷的赞叹和惊喜。最后,他们来到了车库,埃米尔看到了一辆全新的凯迪拉克轿车。
“这部车是我丈夫去世前不久买的,”姑妈说,“在他死后,我再也没有开过它。现在,我打算把它送给你。”
这让埃米尔感到十分意外,他并不想接受这么贵重的礼物,况且他也没做什么。他建议她把这部车留给她的直系亲属,他们一定会喜欢的。
“当然,”姑妈激动地说,“他们当然会喜欢。他们把不得我马上死去,然后开着这辆轿车。可是,他们是不会得逞的。”
“这样.....”埃米尔为难地说,“你也可以把它卖给旧车市场。”
“绝不!”姑妈喊了起来,“我决不会卖掉它的。我无法想象一个陌生人坐在我丈夫的车上,开着车到处乱跑的情形。况且,我要钱做什么呢?你是一个懂得欣赏的人,我才会把它送给你。”
埃米尔无法再拒绝姑妈的好意,因为这会让她伤心。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住在古老的房子里的老太太,她心里最需要的是什么?她的精美的房子、贵重的文物,这些东西代表着她的过去。如果有人对她赞美和欣赏,就表示了对她过去的赞美和欣赏,而这正是一个人最想要得到的东西。也许在她看来,只送给埃米尔一辆汽车还不足以表达她的感激之情。这一切,只不过是埃米尔满足了她的心理需求——即使他并不想得到什么。
斯通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创办了芝加哥《每日快报》,并且赢得了许多读者的。他把该报读者按照收入的多少分为4个层次,在每个层次中选择了4000个读者,针对他们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调查。
他对他们所感兴趣的、所希望的以及对该报的态度、建议和批评等,都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通过这样的研究,他对这些读者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都有了一个十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并将其用来指导办报。这正是这份报纸成功秘诀。
《波士顿报》的创办者格鲁吉也是运用同样的方法让报纸的发行量与日俱增的。他在创办自己的报纸之前,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记者。报纸创办之初,他每天都到人群中去闲逛——要么叼一支雪茄听大家讲各种事情,要么跟别人聊天。他通过这种方式知道了读者们感兴趣的事情,了解他们的需要。这些东西对一份报纸甚至对整个商业运作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