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利用问题建立共情关系包括从另一个视角观察、提问。提问时应:
1、试新鞋:同理心包括从他人的视角看问题。他在想什么?他感觉如何?如果你转换视角,站在他的角度,你会看到什么么?
2、留下回旋余地:首先提大的宽泛性问题,让人们]开口讲话。邀请他们进入他们感到最舒适、最熟悉的领域。
3、聆听言外之意:你的问题越深入,你就越需要注意聆听线索、语气和心情。停顿和犹豫也有隐含意味。同样的还有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
4、建立亲密的距离:表达同情和兴趣。不过保持足够的距离与客观。这样,你就不会做出评判,能提出客观的问题或建议。
I:共情型的提问是一种以探究人的动力、内心想法及感受,并且不带评判,没有私心的交流方式。这种提问方式有助于我们与沟通对象增加信任,加深理解,建立起亲密的关系。那么如何利用问题建立共情关系呢,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从对方熟悉的领域入手,进行宽泛性的提问。可以是其擅长的,熟悉的,感兴趣的一些话题。
第二,聆听的过程中需对其保持关注,包括对方所说内容的线索,说话时的肢体语言,语气语调。
第三,保持一颗同理心,了解对方的内在需求,感受。试想如果你就是他,遇到类似的问题,你的感受如何?
第四,适度表达你的感受,理解,建立情感上的回应。
这种共情式提问适用于任何你觉得比较重要的沟通对象,比如你的客户,比如配偶,孩子,长辈等,如果你想与他们建立情感上的链接,这种方法不失为一种尝试。
A1:【经历】我的婆婆是一个责任感比较强,但同时脾气比较暴躁,容易把事情往坏处想,只要稍微别人说出一点点她做的不够好的地方,她就会立刻将对方的观点曲解极端化。有时候,看着她这样内心也会感到同情,总是生活在自己的想法世界里,作为儿媳妇,我特别愿意去帮助她,让她知道,这个家的人还是很在乎她,并非她口中所说的:没人在乎。记得有一次,我主动和她聊天,想着多陪老人说话有助于她排解情绪,增进感情。在交流一开始,我以关心的方式了解了她最近的睡眠状况如何,紧接着问了最近老家那边的情况,都是老人所熟悉的轻松的话题,随着交流的深入,她也逐渐主动地敞开话题,讲到她小时候的家庭,讲到她是如何艰辛带大两个弟妹,嫁到夫家后如何艰辛照顾瘫痪的公婆等等经历。当时,听到这些内容,我内心开始焦虑和不耐烦,因为这些内容我已经反复听了不下十次了!也因此,我只对这部分内容作了简单的回应,并且以上厕所为由中断了这次聊天。
【反思】在这件事上,我的出发点是想与老人家产生共情,建立亲密关系,但是在这番提问沟通的过程中,重新进行了对比参照,在第一点话题的切入方面,我做的比较好,从睡眠质量到老家的亲戚朋友情况切入,话题轻松熟悉。但是在第二到第四步,都明显做的不够好。由于自己对重复的话题内容反感,一心只想着如何转移话题或者打断对方,并没有对老人的肢体语言和说话内容保持思考和关注,更别提用心去感受话语背后需要被肯定被关注的需求,回应也是敷衍了事,并没有真正去传递理解同情。
A2:【目标】掌握共情式提问的几个要素方法,并运用到近期的管培生项目中。通过共情式提问,与新招到位的几个实习生建立信任,通过情感的链接提高其留存率。
【具体规划】
第一步,在内部讲师队伍中招募五名讲师,组建共情陪伴小组,以一对3的模式与管培生展开共情式提问,了解管培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
第二,将共情式提问的方法分享给陪伴小组成员,同时将交流的情况进行内部讨论,检视不足之处,强化对共情式提问几个要素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