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2日,农历庚子六月初二,16点36分太阳到达黄经120度,北半球进入二十四节气的大暑。
同时,今天也进入了庚子年的“四之气”,由“土星”接替“火星”影响地球。我们可以到户外去静静的感受,从三之气“大火行”到四之气“大湿行”的气候变化。
何为大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历书》云:“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
大暑是一年之中最热的节气,之所以炎热至极,是因为自入夏以来,北半球地表不断吸收太阳光的热量,到大暑期间,积累的热量达到了顶峰,所以大暑最为炎热。
一年有六气,每两个月是一步气。
(六气:生、长、化、成、收、藏)
大暑是一年六气之中“成”的阶段。
决定着,在北半球生长的万物,
是否能把上半年的努力结成果实。
往年,这段时间属于高温多雨的季节,一些农作物此时生长最快。但是今年由于异常天气导致的自然灾害较多。国内洪涝灾害比较严重,已经严重影响了秋收作物的收成。基本上受灾地区,颗粒无收,一切辛劳都付之东流。
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加之洪水、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等。面对世事无常,需调伏自心、清净内守,以平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切忌焦虑、心烦意乱、大喜大怒。
认真学习中国古圣之教,心怀感恩,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有余力则多多帮助受灾者和病苦中的人,给他们送去所需要的温暖和健康。
当下时空气候特点
从中医五运六气的角度来看,
大暑节气拉开了庚子年下半年的序幕。
从“少阴君火司天”转为“阳明燥金在泉”,
与“金运太过的中运”相应。
庚子年上半年是“少阴君火司天”
《黄帝内经》讲到“少阴君火司天”时说:「四之气,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民病寒热,嗌干黄瘅,鼽衄饮发。」
这段话是说,进入大暑之后的两个月,
气候潮湿、闷热;
由于太阳直射点,从北往南移动。
北方阴气渐盛,阳气渐衰。
冷暖气流交织,降雨开始增多。
如此气候之下,
容易出现感冒发烧,以寒症的感冒居多。
还会出现黄疸、出血等“脾虚证”。
庚子年下半年是“阳明燥金在泉”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写道:「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则雾雾清瞑。民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阳明在泉,……主胜则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为鹜溏,则寒厥于肠,上冲胸中,甚则喘,不能久立。」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写道:「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则雾雾清瞑。民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甚则嗌干,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
下半年,燥邪太过,
会出现,眼睛干涩、视物模糊、易疲劳。
以及喘咳、气逆、气短(上气不接下气)。
还会出现口苦、爱叹长气。
这段时间生病,大多病根在中焦“脾胃”。
脾胃虚弱,则容易出现:
完谷不化(吃什么拉什么),口中有异味,
脾主升清
脾不升清,则肌肤、面色浑浊无光泽。
肠胃极易受寒,中焦升降失司,
则小腹疼痛,出现便稀、便溏。
那么庚子年四之气,
从7月22日至9月22日之间的两个月,
主气是「太阴湿土」
客气是「太阴湿土」
简单来说,天气和地气都是湿寒之气,
人被包裹在两股湿寒之气当中。
即便平时觉得自己身体还不错的,
也会受到湿寒之气的影响。
正所谓,人力不及天力。
(未完待续……)
明天分享
近期身体容易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