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刚刚过去,成绩一出来很多家长都不淡定了。看着别人家孩子都考高分,自家孩子还有功课不及格,哎,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又开始苦口婆心的、施展十八般武艺地劝说让孩子好好学习,孩子对这些话早已经耳熟能详了,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于是父母继续劝说,孩子继续该干嘛干嘛,没有丝毫进展。为什么孩子没有改变呢?
《迷恋,如何制造持久的吸引力》一书提出,父母劝说必须引起孩子的注意,施加了影响力,孩子才能改变行为。
不管身处何种关系之中,你每天都在“营销”你的观点,使其被人听到。你想让客户聘用你,或者想让顾客推荐你,你想让父亲来看看你,或者让你的小狗去取东西。你的影响力,以你使人迷恋的能力来衡量。先有迷恋,再有行动。
那如何让父母的说教更有影响力呢?
首先来分析下父母的说辞,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许诺美好愿景的。比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能够让你成功,光宗耀祖,巴拉巴拉。这种情况貌似能有点效果,但是很快激情就会褪去,因为孩子根本没找到黄金屋。这是为什么?
很多人都感到坚持节食,和每天锻炼非常困难,对健康的长远好处,比如,益寿延年和降低心脏病风险,通常并不能督促人们立即执行减肥计划,反而快到穿泳衣的季节,让赘肉无处躲藏,更能激发人们健身的欲望!实际上,提到减肥的动机,担心自己看上去不够吸引人,比希望拥有苗条身材的动机更加强烈!
在一次活动中,一位小伙伴提到她想改变自己弯腰驼背的习惯,变得挺拔有气质。我给她提建议:可以把她喜欢的挺拔的偶像照片贴到电脑上,让她每天看着榜样提醒自己时刻注意保持身处材,对方说:“其实让我产生强烈的改变欲望的时候,是我看到自己弯腰驼背的极丑的照片时。”所以许诺一个看不到摸不着的美好未来,远不如让对方体验到消极后果更有动力。
好吧,那父母第二种说辞变为:如果不这么做【不好好学习】会有不好的结果【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赚不到钱,娶不到好媳妇,生活不幸福】,希望孩子能因为害怕消极的后果而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本来是合情合理的,怎么还不起作用呢?
很多司机被这种直观的,惨不忍睹的车祸照片所吓到,他们在饮酒后会打出租车回家,或者干脆不喝酒,以健怡可乐代替。但仅仅是很多司机,并不是所有。青少年司机,因为青春期特有的永生不死的错觉,没有足够重视酒驾的危险!
这就给酒驾预防工作带来了难题。既然死亡不是青少年关心的头等大事,又如何说服青少年不要酒驾?还有什么能比车被撞烂更令人恐惧的吗?
著名广告撰稿人路克.苏利文解决了这一难题。路克深知青少年并不像成年人那样惧怕死亡。通过进行广泛调查,观察青少年日常生活细节,陆克发现了能让青少年司机产生紧迫感的秘诀:失去驾照。有了这一事实的支撑,路克用严重的后果来威胁青少年。
在路克的广告中,我们看到一个小伙子在去舞会的路上,旁边是他盛装打扮的舞伴。标题写着:“如果失去生命,不能让你远离酒驾,那就想想失去驾照吧。”广告中的男孩由他妈妈送他参加舞会。
这段话讲述了不同的人关注点不一样,紧迫感通常与理性的威胁关系不大,而与理解人类行为关系密切。你让一个现在对学习感觉并不好的人想象考不上大学, 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想象做苦力,找不到好工作他们根本不关心,也体会不到那是什么感觉。所以说再多也是白说。
父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1.找到孩子当前能感受到的、在乎的消极后果,比如丢失驾照,去外面玩。
2.如果孩子没好好学习,则让他承担此消极后果。
比如:
如果这次你数学考试不及格,那我只能送你去补习班了。
如果你每天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我只能把手机没收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强调负面结果并不等于威胁。两者的区别是传达的情绪,强调负面结果,是平静而且信任的,希望对方做出选择,而威胁则是带有恐吓的,强迫的。比如商家要你打开钱包时会说“这件衣服已经打五折了,而且是最后一件,很快就没有了”这时你会心甘情愿打开钱包。
这种强调对方在乎的负面结果,不仅适用于让孩子去学习,也适用于你让对方开始行动做其他事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