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出版说明
学问,胡适提出“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做人,他说“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前者是科学精神(很多自然规律都只是人们的阶段性发现,一定要时刻更新),后者是用人之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有关部门或人士在评价他对社会的贡献时认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青黄不接时的及时雨。大陆之间的桥梁。
第2章 读书
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
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前提是要有目标,无目标的失落是真扶不起。找不到着力点。
“读书”可以有三种说法:
(1)要读何书。
各人所选只能代表各人的嗜好,没有多大的标准作用。所以我不讲这一类的问题。
(2)读书的功用。
读书是求智识,智识就是权力。这些话都是大家会说的,所以我也不必讲。
(3)读书的方法。
两个要素:第一要精;第二要博。
做事,不但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更要知道自己不做什么!还要到大声告诉别人。
读书三到是不够的;须有四到,是:“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眼到是要个个字认得,不可随便放过。
正如先生所说,这个太难做到了。尤其是现在越来越快的节奏,囫囵吞枣越是严重。尽管搜索工具已发达异常,伸手党习性缺未见好转。
书是文字做成的,不肯仔细认字,就不必读书。
不认识的字就好比大局中模糊不清的细节。
眼到能养成好习惯,养成不苟且的人格。
前段时间有句歌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我老觉得别扭。因为给我的感觉是有人在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在挖苦——“你的生活不但眼前苟且(很失败),还有读不懂的诗,到不了的远方,以及无法真正实现的田园生活。(失败中的失败)”看到这里觉得,不苟且,这种人格基础才能缔造出巴比伦塔。
用心不是叫人枯坐冥想,是要靠外面的设备及思想的方法的帮助。
(1)字典,辞典,参考书等工具要完备。
总之,读书要会疑,忽略过去,不会有问题,便没有进益。
宋儒张载说:“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他又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又说:“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宋儒程颐说:“学原于思。”
无功无过,不如不要读书,浪费时间。所以要生疑解疑。从原文也好,从外部工具也罢,都能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硕士学位的要求是解决问题,博士学位的要求是提出问题)。古今中外,无论行业,人才的标准总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读书单靠眼到,口到,心到,还不够的;必须还得自己动动手,
做读书札记,是要动手的。札记又可分四类:
(1)抄录备忘。
(2)作提要,节要。
(3)自己记录心得。张载说:“心中苟有所开,即便札记。不则还塞之矣。”
(4)参考诸书,融会贯通,作有系统的著作。
“心中苟有所开,即便札记。”有所开enlighting moment这句说的极好。捕捉,记下自己的Eurika体验(灵感迸发的瞬间)!长此以往,经过回忆可以加强这种感觉,加强灵光一闪的能力。
发表是吸收智识和思想的绝妙方法。吸收进来的智识思想,无论是看书来的,或是听讲来的,都只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们自己的东西。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或做提要,或做说明,或做讨论自己重新组织过,申叙过,用自己的语言记述过——那种智识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
假使你听了不服气,今晚回去就去遍翻各种书籍,仔细研究进化论的科学上的根据;把你研究所得写成一篇读书札记;札记列举了:
一,生物学上的证据;二,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三,比较胚胎学上的证据;四,地质学和古生物学上的证据;五,考古学上的证据;六,社会学和人类学上的证据。
到这个时候,你所有关于“进化论”的知识,经过了一番组织安排,经过了自己的去取叙述,这时候这些知识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
发表是吸收的利器;又可以说,手到是心到的法门。
动手标点,动手翻字典,动手查书,都是极要紧的读书秘诀
前几年我曾劝顾颉刚先生标点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当初我知道他的生活困难,希望他标点一部书付印,卖几个钱。那部书是很薄的一本,我以为他一两个星期就可以标点完了。那知顾先生一去半年,还不曾交卷。原来他于每条引的书,都去翻查原书,仔细校对,注明出处,注明原书卷第,注明删节之处。他动手半年之后,来对我说,《古今伪书考》不必付印了,他现在要编辑一部疑古的丛书,叫做“辨伪丛刊”。我很赞成他这个计划,让他去动手。他动手了一两年之后,更进步了,又超过那“辨伪丛刊”的计划了,他要自己创作了。他前年以来,对于中国古史,做了许多辨伪的文字;他眼前的成绩早已超过崔述了,更不要说姚际恒了。
引一个别人的笔记:原来顾几颉刚先生由疑古书而疑史,提出“层累说”,写出“古史辨”,是得到胡适的鼓舞
我们主张“博”有两个意思:
第一,为预备参考资料计,不可不博。
第二,为做一个有用的人计,不可不博。
诸位为什么要戴眼镜?岂不是因为戴了眼镜,从前看不见的,现在看得见了;从前很小的,现在看得很大了;从前看不分明的,现在看得清楚分明了?
这是多么美好的读书人的意愿和理解。
即如《墨子》一书在一百年前,清朝的学者懂得此书还不多。到了近来,有人知道光学,几何学,力学,工程学……一看《墨子》,才知道其中有许多部分是必须用这些科学的知识方才能懂的。后来有人知道了伦理学,心理学……懂得《墨子》更多了。读别种书愈多,《墨子》愈懂得多。
达尔文研究生物演变的现状,前后凡三十多年,积了无数材料,想不出一个简单贯串的说明。有一天他无意中读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忽然大悟生存竞争的原则,于是得着物竞天择的道理,遂成一部破天荒的名著,给后世思想界打开一个新纪元。
这就是一个经典的Eurika。有积累,有沉淀。思索在潜意识中运转了无数日夜后终于在适合的点爆发了。一如牛顿的苹果,碳六十还有DNA双螺旋。
专工一技一艺的人,只知一样,除此之外,一无所知。这一类的人,影响于社会很少。
现在说将一门手艺精进到90%,效益远不如将两门手艺训练到80%。
胡适先生的思想真实,经典,超前。
又有些人广泛博览,而一无所专长,虽可以到处受一班贱人的欢迎,其实也是一种废物。这一类人,也好有一比,比一张很大的薄纸,禁不起风吹雨打。
这正如岭南会发文批判罗辑思维专栏的“盲目崇拜者”们,如果不落实行动,便最多是自欺欺人,酸腐。当时刚读时是气愤的,读完时背后是冰凉的。忠言逆耳利于行。
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学问。
他用他的专门学问做中心,次及于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不很相关的各种学问,以次及毫不相关的各种泛览。
贾跃亭先生多么希望自己的产业们产生这般生态化学反应(生态化反)。可惜他只是落入了一个经济学陷阱。
宋儒程颢说的好:
须是大其心使开阔:譬如为九层之台,须大做脚始得。
编成两句粗浅的口号: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
在过去,这完全可以用白漆刷在墙上,和其他标语并排。譬如:少生孩子多种树。实在是浅显易懂。能把知识解释得妇孺皆知,是门技术。
前两天的糊涂记者抛出一句话,“看来您还是不能理解时代的发展潮流”。在论战中,这样的话常常是败下阵来之前最后说的话,类似的话还有“你又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和你说了你也不懂”,等等。(引自吴军得到专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