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姚古镇是中国十大古镇之一,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可我这个土生土长的黄姚镇人对黄姚古镇熟悉而又陌生,陌生而又熟悉。熟悉的是我经常会在黄姚古镇的边沿来回穿梭;陌生的是,路痴如我,走进古镇街道的转角或胡同,我常常会分不清东西南北。
有人说,困住一个女人的从来都不是年龄和身份,而是格局和观念,只要气场在,每个年纪都是恰到好处的自己。
听后如醒醐灌顶,就在一瞬间,我突然不甘于眼前的苟且,更渴望诗和远方。
然远方毕竟太远,脚步无法抵达。我安慰自己说,还不如马上行动,先把附近的风景看个够,如此一定就距离远方近一点更近一点了。
心动不如行动,昨天傍晚,吃罢晚饭,我和一个自称在黄姚古镇闭着眼睛都都能随便逛的人走向黄姚,沿着姚江慢慢溜达。
由于这段时间几乎天天下雨,曲径幽深的石板路入口处有些许积水。除了偶尔有三三两两的游人擦肩而过,路上安静得很。
就这样慢悠悠地踩着由大小不一被踩得很光滑的石板街上,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青砖、黛瓦、小桥、流水,这一切浑然一体,携带着中国水墨画的气息扑面而来,保存完好的石巷、老屋,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和古镇的风情。身处于此,头脑不由自主地穿越了时空,屹立在这的千年古镇古老建筑,见证了这所镇上的所有悲欢离合,包容了一切的良善与丑恶,真可谓海纳百川,我本来有些浮躁的心渐渐安静下来。
又走了一小段路,我听见有轻缓的脚步声传来。我转过身一看,是一位老大爷在地头劳作回来,他把锄头当扁担,挑着他的劳动成果有些步态蹒跚地走着。在商业气息渐浓的古镇里,油腻、市侩的面孔很多,他这份与世无争的淡然实属难得。
听说是因为江面要整顿的缘故,往日在姚江来来往往的船只不见了,能看到的只有略显浑浊的江水在静静地流淌。耳边没有了:“坐船吗?”的询问,走在江边似乎少了一种味道。
我们仍然在不时有台阶的江边石板路上走走停停,偶尔看见自认为好看的景点,会完全不顾自己有些臃肿的体型,别扭地摆姿弄态用手机留下那一刻的剪影。
一阵风吹过来,四周氤氲着鱼香味。我们被这香味吸引,不由自主地拐了个弯来到了人来人往的街道。不论是街头还是街尾,都可以看见有人煎小河鱼。
我走近煎鱼摊,就想拍一张煎鱼的相片。老板以为我要吃小河鱼,马上介绍说:“新鲜的本地小河鱼,要吃一点吗?”
我们一致冲他笑笑说:“我们就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
“咋没见过你们,你们哪里的呢?”
想不到那老板不相信,我们干脆说自己的祖宗话回答,那老板再也不过问了。
意识到耽搁别人做生意的废话不宜多说,我们便穿过街道,走向带龙桥,还没走近,就看见很多人或举着相机,或用手机在照相。
待我们走近,才发现这里有精彩的表演呢!演员是三个高矮不一的小男孩,他们排着队,在为每一个过客表演跳水。
我们站在远处看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跳水,总想选一个最佳位置,把他们最完美的动作拍照下来,可是总不能如愿。
这三个小男孩皮肤黝黑,双腿修长。他们非常勇敢地从四米高的桥上纵身往下一跳,不仅身姿矫健,而且动作完美。怪不得吸引那么多人的眼球。
就在我们一转身之际,发现旁边还有个画家在专心致志地作画,外界的吵杂他通通视而不见,令人佩服。
太阳西沉,我们不想再逗留,准备从西门楼走出去。这时,聚在带龙桥四周的游客更多了。在这些人流中,我和一个瘦骨嶙峋的老阿姨擦身而过。
这个阿姨气喘吁吁,走路踉踉跄跄。跟在她后面的是一个年轻的姑娘,她左手牵着老阿姨,并且关切地问:“要不要休息一下?”
老阿姨喘着气回答说:“好。”
之后我看见她们在路旁边的石板上坐下来歇息。也许那年轻的姑娘是老阿姨的女儿,她出于一片孝心带老人出来走走,但老阿姨的身体不给力,这样的旅游如此没有质量,是不是和期望的效果大相径庭呢?
走出东门楼,太阳的余晖在门楼上回旋,把我的影子拉得好长好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