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服性表达
西方教育的语言体系中很早就开始训练孩子“说服性表达”的能力。比如他们从小学一年级便开始学习“说服性写作”,例如“为什么你应该养条狗”、“你应该每天晚上睡10小时”、“为什么我应该每天玩半小时”……等等尝试用自己的观点说服自己的伙伴、家长等等。
表达训练的第一侧重点在于说清自己的观点,其实是“为什么”。他们往往在动笔前先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头脑风暴”,选择最好的选题,各自阐述理由,先说服组员以获得最好的选题,然后共同讨论论据以获得最强的说服力,利用思维导图加以记录以便记忆,最后成文……
由此可见,相对于中国教育中的收集好词好句,讲究如何出色的刻画和描写事物本身——记叙文,显然美国教育觉得说清自己的观点,说服他人赢的对自己观点的认同更重要。
中国文化的传统思维决定了孩子或者学生往往处于被说服的角色,成人更青睐“听话”的孩子。中国孩子对于“议论文”的学习是从中学后半段才开始的,议论文要求阐明论点、利用论据,有逻辑的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者驳斥他人的观点。这是书面的“说服性表达”方式。
“说服性表达”在生活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往往有个性、想法或者强势的人呈现出更强的说服力度,而说服能力相对较弱的人容易处于被说服的角色。一个人要完成自己的想法,需要获得大量的援助,而援助本身就来源于说服性表达,即“你说服我和你合作”、“你说服我向你投资”、“你说服我买这样商品”……等等。
当然说服有各种技巧,人从来不是被他人说服,而是被自己说服,关键是说服者要说服对方心中的那个自我,……等等,这些都属于高段位的学习,不在此文讨论之列。
反观我们的教育体系中,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说服他人的活动太少了,演讲和辩论在大多数人眼中高不可攀,“脱口秀”何尝不是另一种方式的演讲呢?乔布斯,马云甚至罗永浩的演讲不也是引人入胜吗?孩子的优势在于模仿,他们勇敢、天真不害羞,成人要做的是欣赏、鼓励和赞美。
参加过辩论赛的人都有体会过自己发言时砰砰的心跳吧!这种体验最然紧张但也刺激,辩论的制胜点不仅在于说清自己,还要倾听他人,找出漏洞,以便攻击,胜出者必然拥有强有力的记忆、思维、快速反应能力。
《奇葩说》把相对枯燥的小众项目变成了脍炙人口的大众型娱乐,虽说有些观点可能突破大多数人的底线或者传统价值观,但就提升表达力和思维力以及孩子参与辩论的兴趣而言功不可没。
要说服他人,首先要说服自己。
要说服自己,就先来理清自己的思维逻辑,彻底的把自己心中的所有疑点和驳斥清扫完毕,那么说服他人就容易的多。
分清“有理有据”和“强词夺理”的界限,而有理有据往往来源于生活和阅读中的积累。阅读和表达是百分百的正相关,作家偶尔会木讷于口头表达但书面表达则是他们的强项。
无论如何,善于表达和与人沟通是非常重要的生活技能,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思维方式终归是要通过表达寻求伙伴、获得支持,共同实现过程中的不断交流沟通,以达成最后的目标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