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10:丨沉醉不知归路

    喜欢文字构筑的世界,由来已久。
    我生于七十年代末期,八十年代中后期进入小学阶段,在那个经济尚显贫穷的时代,对于农村孩子来说,除了书包里的语文数学课本,原本是极少有机会接触到课外书的。感谢我那个颇俱有文青气质的、极不像农民的农民父亲,他的影响,给我的童年营造了丰富的精神世界。他善画,无师自通。方圆几十里的乡邻无人不知其大名,大至房屋庙宇装饰、家堂轴子,小至人物肖像、肚兜鞋垫,但凡用得着动画笔的,都会有人找到他,而他也常常愿意放下手里的农活,乐此不疲。他善书,每逢春节,提前数十天,便有人拿着大红的纸来预约排队求写春联了。他善读,诗词文章、小说戏剧、期刊杂志等,并不富裕的家里,床头几案,常堆积着不知从哪里淘来的旧书。
    记忆中最温暖的场景,便是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早早钻进被窝,在昏黄而宁静的灯下,听父亲用他那慢悠悠的声调地给我们读故事。他时不时还会停顿一下,似乎要故意留个悬念,让我们在猜测与想象中继续编织情节。《民间故事》、《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或长或短的故事,就是从那个时候进入了我小小的世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充满神秘感的期待与想象,伴随了我整个童年,成了我最初的经典启蒙。而事实上,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便偷偷地从父亲的书堆里扒拉着找书读了。不知为什么,也许是父亲很宝爱他的那些个旧书,平时不让我们随便翻动。越是这样,我越想找机会偷来看看。也不管是什么书,挨个儿翻了偷着看。
    当时,虽然生在尚且贫穷落后的农村,由于我家里兄弟姐妹少,只有我和弟弟两个孩子,父母年青且思想开明,我可以不像其他的同龄人一样早早辍学,或用很多的时间割草放羊,养牛喂猪,到田间地里帮大人干农活。他们比别的父母更看重孩子的学习,家境虽困难,却总不舍得耽误我们的学业。小时的我是个较笨拙的孩子,入学又早些,与大我一岁半的堂姐同时上一年级。她比我聪明,成绩优异总得奖励。而我,总是那个奖状发到跟前刚好差一张的孩子。弟弟也比我机灵,反应快,记性好,学东西也比我快。因为他们的存在,虽则我也有不算太差的学习成绩,在大家眼里,却也自然少了些认同感与存在感。我不管这些,只寻找一切机会,从书中获得我想要的快乐。
    上了中学,接触的天地大了许多,经济开始快速地发展,人们生活条件逐渐好了些。随着街市上大大小小书摊的出现,一些课外书籍开始出现在中学生们手里。武侠小说是男孩子的最爱,言情故事自然拥有了我们这些少女粉丝。而我,是杂食者,从不挑食。我喜欢琼瑶、亦舒们的柔情与诗意,也喜欢金庸、古龙们的豪情与侠气,更喜欢三毛的浪漫洒脱和张爱玲的高傲才情。一路读来,凡能见到书的几乎被我全盘吞吃。

    后来,因为听人说,考上师范后,就可以时间更自由地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比如学想学的绘画,读读喜欢的书。于是,果断决定放弃上高中,而宁愿复读来报考师范。现在想来,当时的我无疑还是有些目光短浅的天真幼稚。当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这无疑也是农村孩子成材的捷径。
    师范三年,的确有了更多的借书、买书渠道和机会。中外长篇短篇经典名著、名家散文、古典或现代诗歌等,更是手不释卷。从忧郁伤感的川端康成到诗意盈然的席慕蓉,从泰戈尔到李清照,从《红与黑》到《穆斯林的葬礼》……只是这口味越来越偏向于经典的文学作品。若读到某个作家一部好的作品,必是想方设法再弄来此人另外的作品读读。后来,有一段时间又是办文学社,又是学习绘画,忙得整天课都顾不上,却仍须每夜抱了书在枕边翻几下才可入睡。毕业那年,已在不知不觉中买下了几包的书带回家。刘墉、路遥、贾平凹、余秋雨……风格各异的小说散文值得一读再读。要知道,那时每月生活费也就50多元,也不知哪来的钱买书。
    踏入工作岗位,从之前赏玩怡情率性自然的自由阅读,逐步变成了自我提升的刚性需要。读书不再仅仅是为了乐趣,面对生活与工作的种种问题与挑战,我开始有目的的搜取可以帮我释疑解惑的各类专业书藉。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就读《不一样的孩子心理学》《捕捉孩子的敏感期》《教育从尊重开始》《透析童年》《爱和自由》等;面对课堂教学和管理学生中的迷感,忙把陶行知、魏书生、于永正、闫学、王崧舟等教育名家的书拿来学习;为了进行习作教学研究,又去读叶圣陶、张中行、吴立岗、管建刚等习作教学行家的书;迷上了诗词创作,重读《人间词话》、《诗经》以及《李清照全集评注》《苏东坡传》等书。

    与孩子们一起读书,则是另外一种经历。它可以让我们在反复阅读与交流中互相启迪,共同成长。每一部中外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都会以不同的视角为我们开启一个纯净美好的世界。那充满着特有的爱与温暖,明亮与新奇的文字对孩子们有着极大的感召力,对成年的我亦是如此。亲子共读,从《小猪唏哩呼噜》《窗边的小豆豆》《水孩子》到《皮皮鲁全集》;师生共读,从《时代广场的蟋蟀》《夏洛的网》《天蓝色的彼岸》到《水浒传》《三国演义》……每个做过我学生的孩子,都和我一样爱上了书。而我,总会大方地把书送给我的孩子和学生,作为奖品或礼物。

    年长多忘事,惟不忘读书。当忙碌了一天,把喧嚣的世界关在门外,爬上柔软的大床,随手从枕边抓起一本书,或是余秋雨、或是张晓风、或是蒋勋、或是林清玄,让至情至性的美感在安祥与沉静中伴我入眠。
    我喜欢书,单凭它们的形状和封面,便可让我久久凝视,心生欢喜。每碰触一本心仪的新书,必前前后后端详个遍,再欣然与之共度静美时光。如今经济条件好了,凡中意的书,必欲速买之而后快。甚而,书买得多了,始终都无暇阅读的也不在少数。但每见好书,仍控制不住想要占为已有的冲动。看着家里一整面墙柜厚厚薄薄大大小小的书,心里总有说不出的满足与惬意。同时,紧迫感油然而生,终日忙碌,还有那么多没读完的书啊!恨不得让一天能再多出几个小时。
    如果说读书是吸纳,那么书写文字便是生命的倾吐了。一吸一吐之间,便构成了与世界对话的形式。由于我天性敏感,感情丰富细腻且不善张扬,许多对人事的认知与感悟,便都化成了文字。
    自中学始,就养成了写日记随笔的习惯,偶尔也会写些朦胧的小诗。上了师范,书写的热情更是一发不可收。每日必写,有时一天会写上几千字。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只是因为家庭工作真的太多忙碌,挤掉了原应静心写作的时间。值得庆幸的是,虽则毕业后,把自己搬来搬去,那些个记载生命历程的笔记本并不曾丢弃。翻出后粗略算下,约有百余万字。呵呵,都是些不曾示人的文字呢,从青涩懵懂少年时代的好奇与迷茫,到芳华绽放青春时期的爱情故事,再到一树花开子满枝满枝为人母为人师的絮絮不止。一路走来,与我相伴的,始终是那些深深浅浅的文字。
    如今,依然行走在由文字构筑的世界里,或读、或悟、或写、或思。正因为有了这么一个水草丰茂、风光旎旎的精神世界,才让我得以用清澈的眼光去读世间万物,用豁达的胸怀去原谅包容人间的不完美,用超然的心态去接受命运的不公平,用柔软诗性的情怀去对待生命中每一个晨曦与落日……
    近年,因致力诗词教学探索的缘故,发现自己对写诗又来了兴趣,便在简书上开了个人专题叫《破茧成诗》,灵感偶至,便随手记之。不知不觉间,竟也写了百十余首。虽则水平不济,禁不起推敲,更不堪与名家相比。自娱自乐,倒也可使心性逐日通透,自成雅趣。

    接触到新教育,更是为我的阅读打开一方新天地。在一群有理想有情怀的教育者那里,读书早已不是个人的事。用书香浸润教育的空间,让读书引领孩子的成长,才会让读书这件事更有意义。
    读也好,写也好,诗也好,文也好,做一个爱读书的语文教师,我将带领一群又一群孩子泛舟书海,结缘文字,沉醉不知归路。不须归路。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