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绘采用的画珐的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纪中叶欧洲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15世纪末,法国中西部的里摩居,以其制作内填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成画珐琅的重镇,初期制作以宗教为主题的器物,后来逐渐制做成装饰性的工艺品。随着东西贸易交往的频繁,尤其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台湾以后,禁海开放,西洋制品开始涌入,西洋珐琅便由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并就地设厂研制,称之为洋瓷,宫中则称其为广珐琅。当时,广州的产品多保留着西方文化的韵味,由于烧造技术不高,釉料呈色不稳定。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聘请法兰西画珐琅艺人陈忠信来京,在内廷珐琅处指导烧造画珐琅器。其式样、图案主要是中国风格,少有西方画珐琅的特点。
康熙年间,中西方贸易禁止被解除后,欧洲的画珐琅器传入中国,并以贡品、礼品等形式进了大清宫廷。
这些舶来品,引起了清代皇帝及王公大臣的关注。画珐琅最初是以金属为胎,后被逐渐移植到瓷胎上成为一种釉上彩绘,在皇室的授意下,又被移加紫砂壶制作中成为一种特殊的工艺。
珐琅彩属于宫廷垄断工艺,一直秘而不宣,民间无缘得见,所以为宫廷御制珐琅彩紫砂壶。
▲清康熙 紫砂画珐琅五彩四季花卉方壶
▲康熙 紫砂珐琅五彩四季花卉海棠式壶
根据清宫造办处文献档案记载,在康熙帝授意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陶胎上而创新的陶瓷品种。
紫砂珐琅彩茶器,先于宜兴烧制,挑选上好的紫砂素胎,送至宫廷造办处,由宫廷画师依照皇帝选定的画稿,进行珐琅彩绘,再二次烧制而成。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对紫砂珐琅彩作品产生不良影响。
▲康熙 珐琅彩紫砂盖碗
康熙时期,珐琅颜料都是依赖进口的,很多时候供不应求,翰海,保利,秋拍藏品征集:壹三一;另一七*一三零&零四加之进口的颜料最多只有八九种,不能满足丰富多彩的画面需要。
雍正初年,由怡亲王亲自督导,在雍正六年,珐琅料终于自炼成功,还增加九种新颜料,共十八种之多。
▲康熙 紫砂胎珐琅五彩花卉茶壶
紫砂珐琅彩,尤以康熙时期最为精美,现绝大多数都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则仅存一件邵邦祐制款的,康熙紫砂珐琅彩残壶。
紫砂珐琅彩,将紫砂的含蓄内敛,注入奔放肆意的艺术表现力,撼人心魄。
最后在附上一个前段时间刚拍过的紫砂珐琅彩。
估价RMB 1,920,000-1,920,000
成交价RMB 2,073,600
专场书画杂项拍卖时间2018-06-27
拍卖公司永宝斋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会2018台北春季艺术臻品拍卖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