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或多或少的都被手机荼毒,不经意间,潜意识就会指挥手把手机拿起来,漫无目的的刷着朋友圈,微博,抖音,一遍两遍三遍……一天浑浑噩噩也就过去了,浪费着宝贵的生命。
我总是抱怨刘先生不陪宝宝玩,孩子一瞬间就长大了,如果没有父母的亲密陪护,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一生都会有些许遗憾。
他一脸苦恼的说:我不会陪宝宝玩,真不会!
是的,他是个缺乏趣味的人。
上周幼儿园发了一张调查问卷,大概的内容需要填写,孩子饮食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孩子的性格特征;孩子有哪些爱好和特长;家长对幼儿园有什么需求。
他只是在上面草草写了几个字:调皮,爱哭,希望幼儿园能照顾孩子的安全。
其实他并不了解自己的儿子,因为他给予儿子亲密陪护的时间非常非常少。他压根都没有付出,又怎么能了解孩子呢?
我记得有一本书叫《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并不是说父亲母亲有多好玩,目的是要体现玩的过程当中建立起来的,信任和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而这种亲密关系是一种高级的情感引导的教育方法,它更加充满关爱,也更符合逻辑和人性。
只有跟孩子建立了这种充满爱和信任的亲子关系,以后生活中遇到的棘手情况,父母才更容易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真实的需求,从而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
很多家长在处理和孩子关系的时候,会选择控制、放任、贿赂或者威胁,这些方法都有一个严重的缺陷,那就是在家长的淫威之下孩子无法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跟我们进行沟通,从而无法建立起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孩子也就无法得到家庭关系所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毫无疑问的,在亲子关系建立的过程当中。我们不能以大人的姿态来面对孩子,对他遇到的任何情绪,需要在平等的沟通中增进亲子关系,进而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沟通能力,为他们将来的成长打下最有益的基础。
我给刘先生举了个很小的例子,小雨的爸爸以前也是只顾锻炼身体和做生意,她都是由奶奶来带,如果说起玩,没有人愿意跟小孩子玩,毕竟小孩子的世界太单纯,太无聊,太机械。
但小雨的爸爸做到了,她现在不光可以跟小雨玩的很开心,还可以带着一堆小朋友一起玩。
这世界上哪有学不会的东西呀,只不过不愿意付出罢了。
有些人惰性很大,需要逼迫才能做出改变。
楠楠也很黏他的妈妈,但是他妈妈逼着爸爸休息的时候要带他玩半天,久而久之,他也喜欢起了跟爸爸的相处模式。
如果一个孩子不喜欢你,肯定是因为你陪伴他时间太少,你没有走进他的心里。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父爱和母爱都一个都不能少,母亲教会孩子爱和包容,父亲教会孩子责任和担当,父亲和母亲同时教导的孩子,性格才能既上善若水又海纳百川。
为了孩子的性格能够健康发展,我必须把他推向父亲的一边,工作日每天逼他高质量陪孩子至少30分钟,周末至少半天,希望过段时间以后,父子俩都发现离不开彼此。
也许若干年后,他们都会感谢我做出如此正确的决定。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空档,臭小子已经喊了无数遍:
妈妈,你是想学爸爸只顾着玩手机,不陪我吗?
潜移默化的,我在影响着他,刘先生也在影响着他。
看来是时候要戒掉手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