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化学药品改良型新药(老药新用)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的学习

专业术语:

活性成分(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 API)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 GCP)

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Harmonisation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Pharmaceuticalsfor Human Use, ICH)

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

人体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


改良型新药是在已知活性成分(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 API)的基础上,对其结构、剂型、处方工艺、给药途径、适应症等进行优化,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药品。与全新靶点和结构的创新药相比,改良型新药具有更多可以借鉴的已知活性成分药品的研究数据,可缩短临床研发的周期。随着制药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改良型新药已成为当前新药研发的热点方向之一。

(因为具有更多的可以借鉴的研究数据、临床数据,所以老药新用的上市更快)

-改良型新药是对已知活性成分的上市药品进行优化,被改良药品的结合靶点、作用机制、药效学数据、人体药代动力学数据、有效性证据和安全性特征均较为明确。

-临床优势即患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化学改良型新药的设计研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有效性(客观缓解率ORR显著提高并转化为生存获益,明确的疗效优势)

安全性(在不降低疗效、不增加新的重要安全性风险的前提下,取得了临床意义的安全性优势:如从静脉给药变为皮下给药)

依从性(改良后的新药更便于患者使用:如每天一到两次注射变为两天进行一次注射,降低药物使用频率)


提高有效性:

-通过优化目标化合物结构(如更高的靶点选择性和更强的抑制活性)和/或优化制剂处方(如特殊制剂)等方式,提高疗效。

途径:

1. 与被改良的已上市药品目标适应症相同:以境内已上市药品为对照、逐步证实优效的临床研发策略。

2. 与被改良的已上市药品目标适应症不同:可借鉴已上市药品的临床试验数据,对结构或靶点已知的毒性进行风险控制,适当简化早期剂量探索试验


改善安全性:

1. 明确待改善的不良反应的药物相关机制——是与化药活性成分单体的脱靶毒性或某毒性代谢产物相关与原制剂的组织分布和药代动力学特征相关,还是与处方中的某辅料相关

-优化具有明确不良反应的 API 结构

2. 推荐为随机、双盲、等效/非劣、与已上市被改药品对照设计的 III 期确证性试验

提高依从性:

1. 改变给药途径,如静脉注射剂改为其他剂型以方便患者给药并/或能够提高局部药物浓度

2. 普通剂型改为缓控释长效制剂以延长给药间隔,既方便患者用药也可以避免因患者漏服药物引起的临床指标波动

3. 为特定患者人群研发的特殊制剂

小结:

-化药改良新药的研发通常基于已上市的活性成分,具有明确的临床需求和改良方向。

-相比于创新药,其研发成本低、成功率高,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