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官话是中原民系的母语,汉语官话的一个分支,是以洛阳雅言为核心的中国历代标准音的基础上而逐渐形成和发展。
典型中原官话与普通话在声母、韵母和用词上有一定差异,严格区分尖团音。主要以古入声清音声母和次浊声母字今读阴平,古全浊声母字今读阳平的入声归派方式是中原官话区的划区标准。
中原官话主要分布于河南大部、河北南部、山东西南部、江苏西北部、安徽北部、山西南部、陕西中部、甘肃东部南部、宁夏南部、青海东北部、新疆天山以南等地区,共392个县市,中原官话的使用人口仅次于西南官话,达到1.86亿。[1][2][3]
中文名
中原官话
外文名
Zhongyuan Mandarin、Central Plains Mandarin
使用区域
豫、鲁、皖、苏、晋、陕等地
使用人数
约1.67亿
语系
汉藏语系-汉语族-官话-中原官话
语言特点
中原官话在语音上与普通话很接近,说中原官话东区的人可以与说普通话的人自由通话。在语音上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平舌音与翘舌音,知照组字与精组字的分合。中原官话中存大致在三种模式。
a.知照组读舌尖后音(即翘舌音),精组读舌尖前音(即平舌音)。郑州、开封等地属于此类。
b.合口字读翘舌音;开口字中,止摄知组(如知、池)读翘舌音,照组(如纸、翅)读平舌音;除止摄外,知组三等字(如张、场)、章组(如周、手)读翘舌音,知组二等字(如罩、茶)、庄组(如查、沙)、精组读平舌音。洛阳属于此类。
c.知照组、精组字均读平舌音。河南东南部、山东南部部分地区以及其他一些零星区域属于此类,如驻马店、济宁等地。
中国方言地图集曾经依据以上的三种模式将中原官话分出了郑曹片(a)、洛南片(b)、蔡鲁片(c)三个片区。
2.区分尖团音。即见组细音与精组细音发音不同。见组细音颚化,精组细音不颚化而仍保持舌尖音的读法。中原官话大部分区域能够区分尖团音,但也有部分区域不区分。
中原官话分布
何谓尖团,即“箭zian—剑jian”有别、“小siao—晓xiao”有别、“酒ziu—久jiu”有别、“亲cin—钦qin”有别、“心sin—欣xin”有别、“积zi—鸡ji”有别、“先sian—掀xian”、“千cian—牵qian”有别……前者尖音,后者团音。分尖团是正统。
3.入声字的读音与普通话差异较大
整个中原官话区内,入声字都已经失去塞音尾,而归入舒声字。在声调上,清入声、次浊入声字归入阴平,全浊入声字归入阳平,在全区内高度一致。不少入声字韵母也与普通话差别较大。主要有:
a.曾摄、梗摄入声字,韵母一般为ε/ai/ei,如百、则、客、德;
b.宕江摄入声字,韵母一般为yo/io,如药、角、学;
c.山摄入声字,韵母在有些地区为ye,有些地区为yo.例字如缺、雪、月
4.蟹摄、止摄合口三等非组
“非飞费肥肺”等字,除信蚌片外,其余大多发为fi音。
止摄
蟹摄
非飞肥费匪妃微未肺fi
关中片
渭南
5.部分区域(如开封、郑州、洛阳)存在子变韵现象,即普通话中的“-子”尾词,在这些地方的方言中不加“-子”尾,而增加一个[au]音作结尾。如开封:鸭子[iau],骡子[luau],鼻子[biou],筷子[k‘iau]。濮阳、清丰、南乐及附近各县,则将子读为得dê[te],如车子、票子、房子、孩子,一律读为车得、票得、房得、孩得。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推广普通话以及城市化的影响,一些重要的语音特征在大城市以及在年轻人口中已经很难见到。比如以上的第二条“尖团音的区分”,如今在老年人中常见,而在年轻人中很少;第六条的“子变韵”,也处在明显的消亡过程中。而许多入声字的读音和声调,被一些年轻人从普通话类推成了河南话,即采用普通话的读音,而将声调调型变化成河南话的形式。比如“药”,在郑州正确的读音应是[yo24],阴平,而在不少年轻人口中变成了[iao21],即变成了去声。
6.知组、照组合口字,在中原官话区东部(鲁西南、豫东、苏北、皖北)和西部(关中、晋南、陇东、南疆)等地有唇音读法。分布较广的是将shu-音读为f-音,如书、水、双读作夫、匪、方;有一部分区域(如西安、枣庄),还将zhu-,chu-分别读作pf-, pf‘-。如抓读作pfa,吹读作pf‘ei.
声母
以中原官话-洛阳话为例,有23个声母(含零声母)。
p 比不巴白
pʰ 皮丕片平
m 木毛民皿
f 夫乏反方
v 尾武文亡
t 打多刀刁
tʰ 土太天屯
n 内牛奶女
l 立吕洛列
ts 左斩罩支
tsʰ 七抄茶翅
s 四小沙生
展开全部
韵母
以中原官话-洛阳话为例,有45个韵母(含8个儿化韵)。
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陕西中原官话
ɿ 支此时四
ʅ 知池拾十
ɯ 圪坷核二
i 尾立七希
u 户六出五
y 女律足去
a 袜八他沙
ia 俩家掐夏
ua 抓刷蛙滑
ya 徐家/sya31/庄ㄦ
æ 白太色改
iɛ 别捏且介
uæ 帅拐快外
yɛ 绝雪决靴
展开全部
声调
以中原官话-洛阳话为例,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声调(失去入声)。
阴平
33
三、一、千、六、七、八、百
阳平
31
零、平、人、才、文、十、白
上声
53
五、九、比、手、古、口、女
展开全部
上声53→阳平31/_上声53
例如:有≠油,老≠捞,养≠洋;
有水=油水,老米=捞米,养马=洋马。
正字
敲,qiao,敲诈,骗(钱等)。例句:掩那虔婆见他是个官人,心中要敲他一下,不想又没甚麼大钱,好生埋怨。——马致远《青衫泪》第四摺
聒,guo,古活切 〈动〉:声音吵闹震耳朵,指噪声太大使人厌烦。~耳。~噪。
例句:①恁俩别嗷嗷了,聒耳朵。 ②:邻居吵架声可大,聒嘞人睡不成觉
薅,hao,〈动〉 ①拔除田草。如:薅马(古代农具的名称。专用于除草);薅草(除草);薅耨(除草) ②泛指拔去。如:薅胡子(拔胡须);薅菜苗儿;薅秧(拔秧苗) ③揪。如:薅师傅嘞落腮胡;薅下几根头发;薅走了军帽;薅住领子
哕,yuo,於月切 〈动〉:呕吐。干~(要吐而吐不出东西来)
例句 :你们快去烧些盐白汤,等我灌下肚去,把他哕出来。——《西游记》[2]
敹,liao,〈动〉 用针、粗线缝缀衣服。 如:~贴边。~上几针。给这件衣裳袖~上几针。
馏,liu,〈动〉 把凉了的熟食品再蒸热。在河南话中,“蒸”与“馏”是不同的,“蒸”是把生食加热到熟。而在普通话中,通用“蒸”。例句:把馍馏一馏再吃。
搦,nuo,〈动〉(形声。从手,弱声。本义:用力按压)同本义,握,持,拿着。 如:~管(笔)。~手。~笔。 ~家伙。
①搦,按也。—《说文》② 桡之。—《考工记·弓人》。注:“桡搦其干。”③搦秦起赵。—左思《魏都赋》
又如:搦管;搦住,搦紧喽,别松手!
谝,pian,〈动〉 炫耀、夸耀或骄傲地显示。 如:~能。他又~嘞。能家不~,~家不能。
潲,shao或sao,〈动〉①雨斜落下来 如:雨往屋里潲;东边潲雨 ②∶洒水 如:下水前,先往身上潲点水。扫地前,先潲点水,要不嘞起土。 ③∶往后挣挫如:[骡子]一见炮就往后潲,怎么也套不上去。——魏巍《东方》 雨点被风吹得斜洒:雨往南~。 洒水:熨衣服前先~点水。
嗍,suo,<动> 用唇舌裹食,吮吸。一般多指吮棍装物,或者物体的突起部分。。如:嗍民髓(吮吸民髓);嗍奶; 拿根冰棍慢慢嗍;小孩子生下来就会~奶。
溻,ta,〈动〉:汗湿透(衣裳、被褥等)。如:天可热了,衣裳都~湿了。另外可以指被汗溻湿的衣服或者有类似特征的衣服粘皮肤。“这衣裳溻脊梁”。
颬,ha,〈动〉 :开口吐气的样子。如:颬气
楔,sie,尖音,先结切 〈动〉 :把楔形物插入或捶打到物体里面。如:楔齿用角柶。——《仪礼·士丧礼》 〈名〉填充器物的空隙使其牢固的木橛、木片等。
洇,yin,<动> :液体在纸、布及土壤中向四外散开或渗透。 如:洇润(润泽);血已经把纱布洇湿了.这纸不好,光洇纸。
笏,hu,<动>:原意为用笏板扑击,今意为用手扇别人的脸。如:笏你脸。
搌,zhan,, <动> 轻轻地擦抹并吸收。如:①施之如彩画之上者,以乱线揩搌用之。——宋·李诫《营造法式》②纸上落了一滴墨,快拿收墨纸搌一搌吧。搌搌桌上嘞水。
志,zhi或zi,〈动〉 :称轻重。如:公不公平,用秤~~就知了。
拌,ban,〈动〉 :扔掉。西汉时杨雄写的《方言》中第十:“拌,弃也。楚凡挥弃物谓之拌”。郭璞注:“今汝颖间语依然”。例:“旧嘞不拌,新嘞不来。”
嘞,lei,的。
渳,min,稍微喝一点
脬,pao,量词,用于屎、尿。如:一脬尿。
恁,nen,指示代词,①这么;这样。②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冇,mao,①没有。例:冇有。②哄骗。例:他刚才是冇你嘞。
胮,pang,浮肿。例:你嘞手都泡胮啦!
跐,ci,踩,踏。例:恁跐得那(nei)个板凳。
寻,xin,找。例:寻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