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和平
我读了一本关于人性的书,是美国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优点》,另一本是知道台湾作家柏杨写的《丑陋的中国人》,这两本书都是讲人性的论述。在中国古代,关于人性就开始了议论。《孟子》的人性本善思想,被《三字经》广泛的传播;而荀子的人性本恶思想,却有些默默无闻。
《三字经》开篇便是:‘人之初,性本善’。成了中国关于人性的性善的主导思想。仔细思索,这里面有两个误解:一是人之初,是人文之初,还是个体人的婴幼儿时期的人之初?再是人文的人之初,到战国时期也许并不是之初了,这就是中国文言文省字而误意的祸。既然是人之初才性本善,人之少、青、中、老时期呢,性还善吗?
我的认识是:人性有善的一面,善的一面有很多,不再例举。
但人善也有更恶的一面,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可能是荀子提出的性本恶论的根据吧。
人的性本恶,在与动物相比较的情况下,也是成立的。动物只是在饥饿争食时会有争斗,争配偶时争斗得更加凶。而在其它情况下,同类是不会争斗的。人却不一样,人吃人不是在制度层面的,而生活层面的。董卓将东汉的幼帝及宫廷,强行从东都洛阳,西迁去长安时,将宫中女人全部掳走,将她们作为军妓;而当出现饥饿时,便将她们全部杀了吃了。在争夺利益、性伴时,也有杀人害命的;在监狱审讯时,也是手段残忍得没有人道的;更在甚者,当出现战争时,杀人便当成合法的害命,军人是有杀人许可证的,杀得越多越有功绩。因为在人的意识里,会杀人的人,便被各国、各民族尊为英雄。成吉思汗的远征,在当时只有六亿多人口的世界,他的军队便屠杀了二亿人,因为他的蒙古部落只有十万的军队,在前进中不能留下军队维持后方的稳定,便用屠城来稳定后方,远征军便能一路前进。蒙古人是黄皮肤的人种,这便留下所谓黄祸的恐惧。外国的亚历山大、拿破仑、日本的二战战犯等,都是征服者,征服便会杀害敌对方的人,不管是军人还是平民,都会毫不留情将其杀害,而他们的同胞则歌颂他们是英雄。
人类都希望和平生活,然而争斗、杀人、掠夺、偷窃、抢劫、战争等,由于人性的恶,总不能避免。因此,人性不变,人类希望和平的愿望便不能实现。人性除了后天的教化外,生理天性的内在人性,能改变吗?我便认为,历史是怎么进到今天的,未来仍然会这样继续下去。除非未来用技术手段改变了人性,才能有和平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