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丰子恺《活着本来单纯》有感 6/21

今天的小文《梦痕》与《我的母亲》,读得我可谓感慨万千。

梦痕其实是丰子恺额头上的一道如眉毛般长短的疤痕,看这个名字,就知道他其实是满喜欢它的,因为,这疤痕是他追忆往昔——即小时候欢乐时光的见证。

从文字的间隙里,孩童时期的欢乐、幸福之感活生生地跃然纸上。我尤爱做包子的那一段。作者家乡当时的习俗是家里人聚在一起做米粉包子,为了临走时送给客人。于是,米粉、豆沙便都成了作者小时候无上欢乐的道具,既可以跟着大人们捣乱玩耍,又能混得美食,真是美哉美哉。我总觉得,把玩和吃联系在一起的事情,常常是最美好的。精神的欢愉和嘴馋的享受,一并满足了。

还有对五哥哥的回忆。也许当我们是小孩儿的时候,总喜欢跟着某些自己喜欢的大孩子玩耍,不但能被罩着,还能玩得倍加具有奇思妙想。所以,我想作者对这位五哥哥的感情,尤为深厚。即便脸上的伤疤也是因他而起,可留下的都是美好的回忆。

这种对伤疤的积极态度忽然让我联想到胡歌。其实我开始关注胡歌是因为《琅琊榜》,太喜爱他对梅长苏这个人物的诠释而反过来关注演员本身的履历,才了解到他的车祸和经历。我特别高兴的是,作为演员,他现在能够积极地面对自己脸上的伤疤,不再逃避。而正是这段特殊的经历,造就了现在如重生般的他。伤痛和经历,能最终蜕变为新的人生状态,真好。

接下来说说母亲。在作者家中,内外均由母亲打理。他无数次重复了这样的描述:“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现出慈爱的笑容。”而文末,他这样写道:

陶渊明诗云:“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我也犯这个毛病;我曾经全部接受了母亲的慈爱,但不会全部接受它的训诲。所以现在我每次想象中瞻望母亲的坐像,对于她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觉得十分感谢,对于她眼睛里的严肃的光辉,觉得十分恐惧。这光辉每次给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励。

想想自己,竟生出太多共鸣。今天恰好跟朋友聊到各自的母亲,他们的教育方式、生活态度以及看问题的视角都不太一样。我真的很羡慕,朋友的母亲第一时间表达的总是对孩子鼓励与支持,这一点在我看来很重要。虽然我们总是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说话的方式方法,在无论多亲的人之间也是适用的。至少,那种积极的方式更容易让人接受。而我的母亲,常常具有类似文中描述的这种严肃的光辉,哈哈,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励肯定是十足的,只是,需要一颗强大的内心,去消解那份自我质疑带来的心理影响吧。其实,爱的分量并无分别,只是爱的方式不太一样。也许我以后对待我的孩子,会换一种自己认为更科学的相处方式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