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资料显示,先秦诗歌有三千多首,为何诗经独留三百余首,为何说孔子只有正乐之功,而无删诗之举,笔者对此有异议。但也只能主观臆断一下,谨供笑谈,孔子整理诗经实在晚年,早年的孔子为何从鲁国出走,政见不被采纳,周游列国是正面说法,有掩饰其狼狈窘态的嫌疑,中原各国他都去了,目的只为一个,当官,施政,可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长期推行他所谓的仁政,而且在逃窜的路上还经常因触犯统治阶层的利益而遭到追杀,最后客死他乡,晃晃终老。
我说的可能偏激了,孔子的心里失落感有没有,我想是有的,自我感觉空有一身拯救天下苍生的本领,却得不到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还要靠徒弟来救济。畏惧感有没有,我想是有的数次追杀和截杀,让他与死神擦肩而过,让他看到了军方暴力集团的强大。猜测,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采用民间的力量来推动上层的改革,来实现它的施政理念,诗经的问世或多或少都有这个初衷,试问一本诗经如果出现过多的讽刺上层建筑的内容,他能否流传,如果这样,估计焚书坑儒就会提前几百年,虽然焚书坑儒的真相有待考证,姑且用这个事件的表面现象来代替。在被多家统治集团拒绝以后,孔子已经知道,自己的主张不被接纳,如果让诗经能够顺利问世,猜测,他只能淡化自己的影子,于是出现了只有正乐之功。不然,先秦三千多首,为何独留这几首。
揭开历史真相的黄金时间为六十年,孔子离我们已有三千年,真相早已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所以我们只能大胆猜测。另外,齐鲁韩毛四诗并存的时候,为何毛诗单单传唱,而当时曾经为统治阶级奉为圣本的齐鲁韩三种诗消失了,不敢大胆猜测了,不然有人该骂我篡改历史了,虽然毛诗一直在民间流传,但看看毛诗的解释,就明白,里面除了歌颂君王的解释为主,其余甚少,对统治阶层的地位不会动摇,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