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貌似民主,经常以"协商"的方式和孩子对话,但是协商背后,依然是自己早已确定的目标,所以所谓协商,只是为了引导孩子往自己的目标方向达成一致。自然,如果自己不能实现这个愿望,那么"协商"就会一直进行下去。
比如家长和孩子商量玩游戏的时间,家长心里能容忍的最长期限是半小时,而家长先让孩子自己说,孩子回答"一次玩一个小时"时,家长内心是不满的,但是还会满脸堆笑,继续"引导"孩子,问"一个小时会不会有点长啊?"等等问题,直到孩子悻悻的将时间减至半小时,家长才露出满意的笑容。然后像领到"尚方宝剑"一样,敦促孩子"说话算话",下次孩子玩游戏再超过半小时的时候,家长就马上以"道德裁判"的身份出现,警告孩子"之前你自己同意只玩半小时的"。
家长的这种控制,会让孩子非常恼火又无法应对,久而久之,孩子一定会觉察出父母的"伪善",不会再信任父母貌似民主的协商,对父母的"协商"保持警惕,认为这不过是父母控制自己的"套路"。
而一旦孩子和父母形成了不信任的亲子关系,父母作为"权威"的身份再发号施令,除了引发逆反之外,就毫无用处了。
同理,父母对孩子的高期待会使孩子一旦没有达成父母的期待,父母即使不发作、打骂,但内心的不满也会透过每一个毛孔让孩子感知到,这种来自父母的"威慑",实际上也是对孩子的控制和绑架。而父母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教育"孩子,借机宣讲自己的理念,其内核同样是一种控制。比如说,路上遇到一个乞丐,妈妈就借机"语重心长"的教育孩子:看,他就是因为不好好学习,所以现在只能当乞丐。当乞丐多可怜啊,所以,你要好好学习,否则就会像他一样,知道吗?
父母把唾液说干的"教导",是最容易激发孩子逆反的根源之一。凡事贵精不贵多,语言也是一样。过度的教导,喋喋不休的唠叨,那些听上去无比正确但又特别让人讨厌的"道理",只会引发孩子的逆反情绪。而这些唠叨、教导、期待、引导….其内核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来自父母想把自己的意愿加诸于孩子身上,换言之,都是控制。
莒县三小2018.1.8车荣杰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