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时候,我只身一人去了一个偏僻的地方上班。每天都是两点一线,宿舍——工作的地方,工作的地方——宿舍。宿舍很简陋,房东不让做饭,所以一日三餐都得在外面买着吃,如此一来,下班后的时间,就特别的充裕。但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想过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只知道这日子过得百无聊赖,出去玩,人生地不熟的,也不知道哪好玩,呆在宿舍又太无聊,太浪费时间了。
那种日子,如今想起来也能感觉出它的无聊。所幸平时我有看书的习惯,但第一次去的时候,没有带书过去。只好在超市里买来毛笔和墨水,以练字和画画来打发时间。后面休息回温州,开始陆续带书过去看,日子这才慢慢的恢复正常。
因为时间很多,我在手机上报了一些课程。上课的老师会问“为什么读书”“写作带给你什么变化”等等。
对于“为什么读书?”我之前一直是感性的认为,是一种习惯。是之前我书读得少了,现在才会更加渴望读书。我知道古人说过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也知道“开卷有益。”古人说了很多,可每一种观点再经过我的口转述一遍时,常会觉得是生搬硬套,并不是我心中真正想要表达的答案。
我想说的答案究竟是什么?模模糊糊的我竟不知如何回答。
今天在听课时,老师讲到“为什么读书?”,是为了向生活抗议。我带着好奇继续听着,在听完老师的讲解后,我竟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可不是这样吗?为什么读书?就是为了向生活抗议。
纵观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子好像是以叠加的方式,向前过着。我们的每一天仿佛都是经历着昨天的事情,甚至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也会有一种错觉,感觉已经说过了。
因为日子百无聊赖,我开始了阅读。好像就是这样的逻辑,以阅读来抗议生活的无聊。
我特别的作家三毛,她小的时候性格孤僻,不爱上学,在学校的日子,有时候就像是一场噩梦。为了逃避这样的生活,她选择读书,仿佛只有读书,她才有了可以交流的人。为了不上学,她甚至拿着书去坟地看。
在《红楼梦》里,贾宝玉出生在官宦之家,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都是官场文化,而且接受学习的也都是那些一本正经的八股文,治国之道等等。
贾宝玉不喜欢这样的生活,于是在外出的时候偷偷的买一些野书,关于野史,爱情,乡村故事等等,就连林黛玉这样娇弱的女子,也是看呆了。
说了她们,再回头说说我自己。读书的时候,老师说,知识改变命运。那时候并不是很懂,只知道是一个大道理,但就是听不进。于是在该用功读书的年纪贪玩,不求上进。
后来离开了学校,在工厂里没日没夜的工作,工作时间长,一个月才有一天休息,工资还很低。而那些有学历的人坐在办公室,朝九晚五,每周都是双休,关键是工资还很高。只是知道的太晚,现在的自己并不能改变什么。因为生活太枯燥,开始留恋书中的风花雪月,憧憬作者的诗情画意。
马克思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一旦当我们发觉生活原可以更好时,就开始抗议。而读书,就是我对生活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