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人说,世上没有那么多新的想法。绝大部分称之为原创的主意,都是来源于一次次对旧观念的打破与重组,然后再加入自己独有的感受与认知。
也有人说,本就不存在特立独行的人。你做过的事和走过的路,在某个角落也一定有前人做过,我们不过是站在了他们的肩膀上做事情。
做任何一件事,你都不会是一个人。相比较于自己有破天荒的想法该不该去做,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从那一群有着类似想法的人中脱颖而出。
02
前几年有一本名为《一个人的朝圣》的书非常火,有一部分人认为是鸡汤,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这本书非常好看。但不管怎么样,书还是火了,故事也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脑海里。
书里的主人公哈罗德是一位退休的老人,一个岗位做了40年,退休后就更加过着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直到有一天,哈罗德收到了一封来自于他二十年的同事兼老友奎妮的临终告别信。信中奎妮写到自己得了癌症即将离世。哈罗德本想着回一封信件给奎妮就好,然而信写完了在遇见一个又一个邮筒时也没能被自己投出。
在一个加油站时迎来了故事的拐点,哈罗德遇到了一个女孩,他给那个女孩儿讲述了他和奎妮的故事。女孩儿告诉他:她的一个亲戚就是靠信念治好了癌症。经过女孩儿的“点悟”,哈罗德决定以他60岁的身躯,徒步纵跨整个英格兰,去奎妮所在的城市。
从哈罗德开始做这件事起,身边的人都以为他疯了。可哈罗德却在一路前行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同样疯了”的人,更有一部分愿意做他的追随者。若有那么一件事,不去做就会让自己寝食难安,那就开始做好了。或许你自己都认为自己是另类,但走着走着会发现,奇葩还真不在少数。
作者蕾秋·乔伊斯说,“你每次都是这样,一有人做一些你没做过的事,你就忙不迭地说那是不可能做到的。”你没有做过的事,不代表没有人做过;你做不到的事情,不代表他人不能做到。真正值得花时间思考的,不是一件想做的事因觉得没有人做过而思前想后。因为开始做一件事后,总会发现原来还有许多正在做着一样事情的人们。
03
我在这块是个后知后觉者。最早做一些事时,有时会因为没人做过而感到害怕,有时会因为自己是先行者感到骄傲。但后来的一系列事实告诉我,那都是自己的错觉。
大概是毕业半年后,我建了一个深圳换书群。做这件事的起因是因为想着和同频的人多些交流,还能认识很多有趣的人。但那个时候,只参加过一些线下读书会活动,没有听过换书群,所以也没有运营经验,心里其实是恐慌的。直到后来群人数越来越多,竟然也有两个同样有着换书群的群主找到了我,一起分享心得才慢慢找回信心。我本以为这样的事情没有人做着,越往后就发现做的人好多好多。
今年1月份我开始了写作,写的时候身边其实有一些已经走在前面的朋友,但做自己想做的事的同时感觉还有一些机会,内心挺高兴的。然而,写完第一篇时我的认知就被打破了,会有人找到你然后一起在写作路上鼓励共勉,会有人告诉你应该去上一些课。然后,突然某一天发现,身边全都是在写作的人。哪怕自己知道有人在做这件事,但没想到会多到这种程度。那一刻进一步加深了我的一个认知:开始做一件事之后,你会发现身边多的是做着同样事的人。
一次害怕与一次骄傲的经历,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的早和晚,都只是主观上的而不是事实。而即使在这样的错误判断下,先一步也不意味着一定有机会,后一步也不意味着失去所有。因为事实是做着一样事情的人无限多,早已有很多人走在你前面,也会新来很多人走在你后面。
04
以为自己比较早,后来发现早有人在做,会让我们懂得谦卑;以为开始开始的比较晚,后来发现还有人陆续才做,会让我们懂得激励。
带着这样的心态,无论外界怎么看,都已经不再重要。只要明确了自己想要做的事,就一直去做好了。也许自己真的傻,但总有几个人还瞎。
喻立明,92年的金牛。只想以自己的眼光,去看这身边的世界。若我的文能让你有些许共鸣,便是最大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