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标题,先花1分钟考虑一下你的答案。可能会是如下:
“是陪伴,尽可能高质量的陪伴。”
“是教育,尽可能给TA高质量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
“以身作则,给孩子养成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多学习亲子方面的知识,了解孩子理解孩子,从而正向引导孩子。”
“学习正确的亲子教育的方法,跟孩子建立好的沟通关系从而正确教育孩子。”
“多鼓励、多肯定孩子,看到TA闪光点。”
“棍棒底下出孝子,家教不严,教育不出好孩子。”
……(欢迎补充)
下面我们再用10秒钟,思考一下“作为一个成年人,感觉到不容易和累么?如果可以选择,是想做成年人还是想做回小孩子?”
再用1分钟思考一下:
1.如果选择做成年人,是为什么?是觉得成年人更幸福,还是因为忌惮现在的小孩子身不由己地卷?
2.如果选择做小孩子,是为什么?是觉得小孩子更幸福,还是因为不满现在成年人身不由己地卷?
最近一个视频,由很多个成年人具有童心的一面和孩子的童心一面组成的,比如,像个小孩子一样蹦蹦跳跳、很自然地夸陌生人、给陌生新婚夫妇送上祝福等等,很简单的日常,但对于成年人来说,有点难得,长大后带上一个壳,不管是愿意不愿意,都渐渐埋藏了那份童真,所以才有人羡慕小孩子的无忧无虑?
可是成年人,有没有嫌弃孩子不断问为什么的瞬间,有没有嫌孩子太吵闹,嫌孩子一刻不停地蹦蹦跳跳,有没有无法容忍他们简单、单纯快乐的瞬间?
我们到底真正能为孩子做什么?
会不会是活成他们想成为的大人?让他们看到大人的世界也是很有趣的,让他们希望长大。
50后、60后成长环境艰苦,物质匮乏,几个大时代的起起伏伏,他们都经历过了,无论经历过什么还是能看到他们向阳而生的精神,广场上载歌载舞的群体以他们为主,春日里拍花拍风景的也大多是他们,不因为时代困苦而放弃,任凭风吹雨打和时代变迁,都铆足了劲儿展现极强的生命力。他们小时候应该是很希望长大的吧?
70后、80后的成长,是随着物质慢慢丰富而展开,经历过那几乎家家相似的年代,那个时候虽不缺衣少食,但也没现代这么琳琅满目,虽有玩具,但是印象最深的应该是那些就地取材的玩具--跳房子、老鹰捉小鸡、斗鸡、打弹珠、抓石子、活泥巴、丢沙包、打弹弓、跳皮筋,外面总会有小孩子的欢声笑语,每个人都会有一群快乐的玩伴。那时也会盼望着长大,盼望着长大后能不挨揍、能去更远的地方、能自己挣钱自己花(再也不用担心妈妈收走自己的压岁钱了)?
为什么盼望着长大,可能是因为成年人的世界,有太多吸引我们的东西,有太多可以实现的梦想。
现在物质生活空前的丰富、生活空前的便捷、信息也空前的海量,父母甚至是几代人把能给的最好的都给了孩子,可为什么还会有孩子不愿意长大,有的甚至放弃了长大呢?
会不会是因为大人的世界不够吸引他们?
那大人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过好当下,明白生活有苦有甜,生命的体验过程才更有意义。
让他们看到大人的世界,很精彩,大人也是可以自由、快乐、无拘无束。
让他们看到努力向上的真正意义,看到梦想的力量。
让他们不觉得成年人的世界只有不易,也有自信、幸福和满足。
带他们真实地体验生活、体验生命的每个过程,而不是因为惧怕和想要一个结果,过早地放弃去体验每个惊喜的过程。
一朵小花,最多展现出一朵的顽强生命力,但是幻化成花海,就会成为人人驻足欣赏的风景。
可能我们做的再多,都不如给其希望,让他们感受到大人的世界也是值得期待的,想要快快长大,想要去体验,哪怕需要承担他们必须要承担的责任,但他们也想积极地去履行自己的义务。让他们看到人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