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儿子同学的妈妈聊了一上午,现在的孩子压力其实比我们那个年代大多了。教育内卷,家长被一股隐形的力量推着孩子不停地往前奔跑。有时想歇着算了,但是看到身边的人都在跑,你不跑内心又放不下。作为父母似乎卷不卷都是问题。
有些孩子懂事早,可能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学习上非常自觉,所谓这些别人家的孩子有多少呢?大部分的孩子还是缺乏自律,需要家长去鞭策,去引导,去监督。所以有时很难去把握这个度。
我见过很多孩子到了初高中自我意识蓬勃之时,就会以各种方式来反抗这种高压式的教育。有些孩子以伤害自我牺牲自我的方式,有些就冷暴力,有些就直接硬刚,亲子关系剑拔弩张。其实我和爱人的想法就是:如果他真不是读书的料,那就让他学个技术养活自己,也是一条出路。但是问题就在于,孩子资质还不错,就是不肯踮起脚尖够一下。这个时候你使尽力气他都不接招。
两个人在游戏房间玩的不亦乐乎,这时我们一致认为这才是孩子的童年。但是隐隐的焦虑也会爬满心房,现在的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谁家的孩子小学PET就考过了,YMO都获奖了,而且人家钢琴也不错……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中国国父母真的太厉害了,我甘拜下风。
有时也在反思现在的学校教育,小学就刷题出来的孩子,他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能进步吗?基础的题都没掌握就要刷奥数,到底在着急什么?通过孩子之间的竞争显示父母的优秀?前段时间有句话特别流行:父母焦虑的不是孩子的成绩,而是不能给孩子兜底的能力。这句话咋一看,确实是有几分道理的。如果你有足够的能力和家底给孩子托举,你会允许孩子自由的发展。但是现实中我看到的是,一些家境优渥的孩子他的教育可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更加内卷。孩子学的不仅是文化知识,兴趣爱好都是全方位发展,以及父母给予的思维眼界也是不一般的。
所以托底不仅是经济,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思维方式,认知,看问题的视角,眼界,以及认识自我的能力,可以归纳为“情商,财商,逆商”。徐凯文教授经常讲到当代大学生的“空心病”。意思就是他不知道自己是谁,想要做什么,活着也不知道为了什么?很多人一路上催促着长大,按照父母的教养方式一路过关斩将考到了理想的学校,专业也是父母选的,很多孩子按照父母安排的轨迹成长,最终他们有没长成父母期待的模样?很多家长或许忽视了,其实孩子过的是自己的人生,他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其实我们并不知道,甚至他自己都不了解。所以在孩子成年后,他的自我没有出来,当一个人都找不到“我”的时候是很可怕的。没有“我”如何实现“我”的潜能呢?如何将潜能最大化呢?那么孩子在成长道路上,无法为了我而去努力,去体验沿途的风景,去品味人生,去体验生活。
人生活在这个世间,需要去感受世间的一切,哪怕是经历失败,也是他真实体验过的,生活的丰富多彩不就是酸甜苦辣咸,人生百味才是人生。当然非常理解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少吃苦多享福,所以会想方设法的帮助孩子去避免一些苦痛。或许从父母的角度孩子是少吃苦了,但是在孩子的角度可能吃了更大的苦。而且换个角度,父母的经验就是对的,适用的吗?自己的生活都是不如意,如何给孩子好的建议。所以父母首要的准则是过好自己的人生。
在这个层面上,我希望自己能够保持清醒,不忘初心,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不要过分干预孩子的成长。让他们在生活中去摸爬滚打,去全然地体验生活,体验生活带给他们的感受,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善恶美丑,去体会人性的复杂。
孩子越大越要学会放手。所以我认为父母要做的就是在小的时候(小学前)教会孩子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基本的社交礼仪,激发他们多去探索世界,多和这个多彩的世界连接,在和人,物,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找到自我,(这个因人而异)至少能清晰的明白自己的需要,并愿意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育人先立德,根正了,那么至少不会危害社会和他人了。教育也就成了大半了,至于个人潜能,毕竟考虑的因素太多,只能说相信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给予良好的环境,就像植物一样,阳光,雨露,养分都足够的时候,它自然就会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