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书店街,突然想起多少年走过,来来往往、嘻笑欢乐,这是怎样的一种情结和缘份啊!
我在这条街上购过书、买过琴,吃过饭、修过笔……从儿时,到少年、青年……
古城的街道很多,但是现在能剩下来像点模样的老街,恐怕也只有书店街了。
平时我只要是步行上班,总是爱穿行书店街。
如今的书店街,已被修饰的十分漂亮,颇有些古朴的味道。
街北口儿竖了一个大牌坊,上书着三个醒目大字一一“书店街”,这也是从我记事儿以来的最大改观。街中间两处西向的胡同口也建有高高的牌坊,虽然胡同有些窄狭,但也是同样的雕龙画柱,不同凡响。街道路面上铺着长方石砖,两边的铺面、门头,青砖白缝,漆红描摹,粉妆饰新,在两边儿树荫的影隐下更显古朴端庄。
这里自2011年改为步行街后,人车骤减,下班走在这条街上,顿觉身心休闲。
书店街并非只有大小书店,各色冷冰果饮、烤串涮锅、包子酒馆、百货衣店、笔墨纸张、体育器材、中外乐器、古今字画等百十家商铺也是一应俱全,生意兴隆。
行走间,爱看装饰不一的各式门店,但能让我停下的却还只有书店。私人书店虽小,书却很丰满,它们一般都有倾向性专营,所以我更爱去综合门类齐全的新华书店。
儿时因住的较远,难有独自涉足,常常在周日家长的陪同下才能来此一趟。
记得那时,妹妹正读小学,但特爱读书,父母因此总是偏袒她,家务劳动与她无缘。
放学回家就捧起书看,饭做好喊她几遍,她才抱着书坐在饭桌前,边吃边看边挨吵。晚上该去睡觉了,老妈叫她半天了,手里还抱着书就像没听见。去趟厕所也拿着书,一去又是大半天,老妈气道:“你不嫌臭吗!”
那年六一儿童节,老妈带她去新华书店,天空阴沉沉的,没带雨伞。结果到了之后,小雨淅沥沥下了起来。
一个儿童购书活动,需要在外面排队,当时人很多,老妈一看,说:“咱没带伞,人多,不买吧。”她却坚持已见,毅然独自在小雨中默默排队等候,直至满身是水的买回心仪的书为止。老妈回家后说:“看着她头发都沾到头上,浑身上下湿漉漉的样子,我都被感动了。”
学生时期,兜里缺钱,想看书只有去书店蹭书看。
那时书店还不像现在这样的开放式,可以让你进去,公开随便翻看,更没有让在店里无限制读书这一项,只有隔着柜台现买。
“相中哪一本了?”
用手一指,店员帮你取来,让你简单翻看两眼简介。
“快点!后面人都等着呢!”
人多,看你是小孩,他也欺负你,嘴里一个劲儿的催。你也不敢多看,觉得差不多了,就赶快交钱。
那时候有的地方已经改为开放式书店,当时多么希望这一天赶快到来。
据说,开封的书店街是与日本东京神田书街齐名的世界两大古街,心中很是自豪。
每每走在书店街,感觉也沾了些书卷气,说话也不再粗声大嗓,似也有了文人生气。在这里,那种浓郁而又厚重的文化气息,那种悠闲而又雅致的古老韵味,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领略到的。
一片树叶落在眼前,不禁扬头一看,一缕斜阳刺入我的眼眶,儿时的样子又这么不经意的出现在上方那斑驳的树影里。
书店街的树都不太起眼,是那种普通的槐树,由于无人打理,长的各有姿态,几棵保留下的老槐,更是抑扬搞怪,好像唯恐遮住旁边的老房子,有的前伸,有的侧仰,枝条里更是曲臂缩身,东歪西扭。
初春时节,槐花飘香,禁不住在逛街的时候就爬上了街边的树上,迎着太阳,一边用手撸,一边把槐花放入嘴里,霎时,满口清香。
街道两边的门前开始摆放菊花了,一盆盆、一朵朵,还未露瑰丽模样。很快了,十月十八日,一年一度的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盛装待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