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早起,掀开从Tmall买来的印染厂生产线上产出的被子,起身穿衣,用从jd.com购入某厂商出的电饭煲煮着超市买来的小米粥。早餐毕,听着喜马拉雅FM播客流出的Englishpod,踩着换了新电池的旧车(Tap Dancing to Work)去上班:打开昨天记下的今日任务列表,先机械般地执行完毕,并不断递补修正,工作流程不断打补丁;打开电脑、翻开邮箱(看前几日发的数封邮件回复了没)、一瞥新闻;这之后,续上昨日未完的主题(把昨天没看完的网站Investor.gov深挖,直至熟稔如旧友),积累可用于工作中的素材,找寻所读优质文章的作者(一个人行不行,就看Ta的作品)并寻求合作的可能......
回顾一天的时间安排,70%近期具体性事务、20%中期点滴想法的成型、10%远期的畅想与发问。在这过程中,慢慢形成一些观察事务、处理问题的视角与原则。
小文首先介绍的,是关于“生产者视角”应用。
我的每天,都在领受着厂商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日用而不知。吃蛋而忘了母鸡怎么下的蛋。 而如果能在每次享用产品与服务时,探出头稍进一步,从生产者的视角还原生产过程(一支铅笔的生产过程I,pencil),或许有另一番不同于以消费者视角所阐释的新世界。
1. 从生产者的视角,门外汉的消费者若有了对产品生产过程的概览性认知,可优化日常的选择:筛出康帅傅,拒绝阿迪王,远离不良医......对每一个产品、每一项服务的概览性知识,累积下来(跨学科思维养成)织成一幅经济运行的图景,也是了不得。
2. 效率是找寻没有的,幸福是享用已有的。对产品的追本溯源,扩展了产品的厚度与质感。物品的丰饶、生活的更趋便利、个人自由度的提升,乃至治安平战争熄,都不是理所应当就有的,都值得感激。
3. 从生产者的视角,生产的好坏,不由投入的多少决定,而由消费者手中的货币来投票。由此,个人工作的成效,不由辛苦几何、加班多少决定,而由所服务对象的购买意愿去衡量。服务不丢价,装大爷才心虚。诚如Ray·Dalio所言"Don't have income rise faster than productivity"(Economic Principles),工资收入超过技能的效用,是一件危险的事。
4. 同样地,兴趣若是孤立,不能形成“兴趣—投入—作品(有了作品,更增兴趣)—改进”的良性循环,兴趣就只是烟花的引线滋滋作响,而不能经由火药的化学反应,呈现一出绚烂烟火。其中的关键点,在于投入之后,必须得做出个东西来,不管好坏。
Mindset Updation of Producer's Persp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