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疫情带给我的思考
从二月五号回苏将近一个月,国内的疫情日渐好转,世界形势却急转直下。中国有了参照对象,很多人对政府瞬间黑转粉。这件事也让我反思:当没有参照系的时候,评价的标准应该是什么?如何才能在强大的舆论面前不被裹挟并拥有自己客观中立的判断,同时具有静待事态发展的冷静和耐心。
这个时代批评总是容易的,互联网给了许多人成为网络喷子的条件而且不用为此负责人。相较之下,客观的建设性意见实属难得。因为建设性需要具备强大的知识背景和个人素养,建设性需要在铺天盖地的新闻和情绪里抽离并养成第三方视的,建设性还需要跨越区域、种族的朴实情怀。而这些对于普通人而言,总是难以同时具备。倘若做不到建设性那就至少做一个无害的互联网公民。
从疫情发展到现在,世界卫生组织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病毒的无国界、意大利拍摄短片呼吁人们停止歧视、日本小学给父母的“告家长书”,这些事情让我感动又让我意识到歧视在全球范围内的存在。我记起在邻里中心买菜的路上听到两个城管有关湖北疫情的对话,我想起过年去泰国旅游的闺蜜对同车武汉人的惊恐,我也想起四年前在参加一个残疾人活动时被突然出现在我面前的白化人惊吓到的失措。面对从未遇到过的境况,直面一种有关生死的陌生病毒以及将因此而带来的死亡威胁,普通人是有理由忌惮的,也很容易出现与你正常状态下学识、修养不相符合的一面。但冷静下来,我们该去反思我们的灵魂是否还需要进一步的锤炼和净化。我们其实不如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和无畏,余下的人生因而该有更多关于人性的追求。
最近一个半月的生活都极其单调和简单,在老家的那段时间因为电视和网络未开通,每天就是刷微博,萦绕在痛苦和悲伤的情绪之中。回苏后给自己的生活做了一些小调整:每天摘抄文章、背诵单词;虽然有时还是会刷微博到很晚,但因为日常生活中存在的这些稳定性和仪式感,觉得日子不那么乏味了。继而也慢慢体会并琢磨到“目标”在人生中的价值。如果没有目标以及对它坚实的信念,时光很容易从微信、微博、碎片阅读中流走,流向无意义的海洋;而没有意义的人生终将走向千篇一律和生气毫无。
活了这么久才意识到,我安慰自己说也不算晚。目标定了,接下来便是坚持、便是全力去对抗人性中的软弱和妥协。请问,你的目标是什么?
二、年轻时的情感
一个小朋友近期分手,在群里向我们诉说内心的难熬。从书架上找了一本张小娴的书,发给她其中有关失恋的片段,希望稍微缓解她的痛苦。每个人因为个性的差异,对待这种情况也是态度迥异。我回想年轻的时候是怎么处理这些事情的?时间久远,早已模糊。即便记得,也大概率是大脑美化后的记忆。即便是当事人的双方,想必头脑中都是不同的故事版本。所有经历,我都把它当成对自己心性的一次测试,认识自己的同时又看清别人。逝去的情感是属于自己的,特别是发生在青春时代的那些。但不要试图去找另外一个人去核对种种细节,那没有被实现的美好因为尘封才能获得诗意的栖息空间。让它成为青春岁月的一颗启明星吧,遥远而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