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标确定的迷惘
1
对于我们芸芸普通众生(就象“吃瓜群众”)来说,我们很多时候对人生的目标是很迷惘的,这也有应试教育的影响。学了十多年,不知道我们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一个模子出来,原来发光发亮的地方都被磨平、磨钝了。所以我们毕业了,倒好象什么工作都能做,什么工作都无所谓。这也是我们人生目标总难以确定的根源之一。
就好象一个单位进入一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但过了几年,你也不知道他(她)们到底有什么不同。
有时我也想起小时候,喜欢听故事、看书,小学三年级时,还有想改编《西游记》的想法。但结果是,经过一轮教育后,什么想法都没有了,对书与故事的爱好,早已丢到爪哇国去了。
陈旧、狭窄的文化氛围,也会让置身于其中的人,形成一种总是过时的、固定的的评价体系,又来影响周围的人。我就见过身边的长辈,有时就会问已经工作的你:读书有用吗?写作有用吗?绘画有用吗?......诸如此类。如刚进单位的晚辈,回:读书无用,只要会汉字就行了。就会有一种就是这样的感觉。上小学五年级的姨侄这样问,也就罢了!
2
有时也会想,这或跟工作对我们的技能要求不高有关。
最近看一本美国经济学家写的《小岛经济学》,里面就用隐喻的方式,来说中美经济关系。
美岛国是生产鱼网来捕鱼的,中岛国是用手。后来,它把这种技术(毕竟要求也不高)转让给中岛国,并把制造工厂也全部迁移过去(毕竟对环境也不好,书中不会说的)。
美岛国的人闲下来做什么,就是发展服务业、发展高科技。他(她)们的灵魂是什么?就是自由与创新。在自己喜欢的方向上,研究、读书、写书。知识与技术的价值,就不好估量了。你就去看看市面上有多少畅销书、多少大片、多少高科技产品是小美出品的;再不然,你就去想想微软的操作系统,全世界都在用,捆绑式销售。成本是知识与技术,无法估量,人家说了算。
(当然,上面关于《小岛经济学》的说法,有很多是我自己的想象。)
3
美式教育或跟我们不同(主要是阅读认知,不一定正确),小时候似乎学得不多,但都是在激发你的特长、兴趣,让你自己去动手探索。如果老师破坏了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当心家长去告你。所以每个人的潜能,基本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教育的作用,就是帮你激发潜力,确定人生方向。所以长大后,他(她)们基本有确定的特长与目标,更适宜于团队协作,符合社会分工发展的趋势。
这种教育的影响是很大的,又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良性文化,大家都是一种思考创新的思维。这种思维就是人类特有的,不断“进化”前行的“资本”工具。就象捕鱼,你总是徒手,一种本能的反应;人家是用“资本工具”,比如鱼网、捕鱼机,总是在不断改进、升级换代(想起微软的操作系统,更新从未停止过)。
为什么稍有一点经济基础的家庭,都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出国留学?优秀的学生,也都想出国进修?
4
普通的我们,到底人生目标怎么订?有时我会以为,在我们这种人文(或者说文化、成长、学习......)环境中,目标至于我们,真的象水中花、雾中月;并不具有选择与进取的优势;有什么样的土壤,就会长什么东西。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移动网的深化,现在的一切已经在悄然改变,我们所处的人文环境不再局限在一时一地。我们和大咖、先进的人类,在网上可以一对一交流;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可以有无数条(想起上班时,想学计算机,那个难啊)。
但我们的目标制定怎还那么难?我会以为一是我们缺少那种强烈的愿望(有环境文化的影响:我们所处的环境,最多的腔调是“人有什么意思“);二是缺少行动。
关于行动,一是我们读书太少,没有那种大的格局,思维混沌一片。不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蒙着头过日子。我们所处的尘世,无论是知识体系还是技能体系,都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实践,日积月累,没有什么可以取巧的地方。
所以,另一个就是实践。对于我们,最实际的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直到极致。在这过程之中,你会发现自己的兴趣越来越广,读书越来越多,本领越来越大。因为知识与技能,都是一环套一环的。目标与兴趣,常常在这过程之中被发现。
前几天看沈涛主持的“菠萝科学节“,有人提出、发现了“空间的晶体“,就有好奇的人去研究“时间的晶体“,结果成功了,于是就获奖了。
有时候,在起始阶段,我们的人生是谈不上什么目标的。就象工作,你先要做到一个小级别,之后还要有一个大的格局(我常常以为是读书养成的),不受眼前的利益所影响,才能有真正的目标,才能不断前进。
人生目标,实际上有真正想法的人才会有。
二、实现的路径
1、相信读书写作的意义
每个人的发展道路都是不一样的,就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逻辑。就象看书,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象写作、就象画画,换一个角度,就是一篇(幅)不同的作品。
读书与写作的目的,就是要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而且又是正确的东西,来强化我们的目标、方向与道路。这就是工具与“资本”,是用来提高我们的生产力的。就象捕鱼,你用手,人家用捕鱼机(强烈受《小岛经济学》影响了)。
2、相信日积月累的力量
有时候看写作群中,很多人都想要日更,包括我自己。但真正长年累月坚持的真的不多。这要考验人的很多地方,包括时间管理、身体管理.....。我也常常停更,但日更确实是我的愿望。
最后发现日更坚持下来的,不是签约作者,就是被编辑约稿,或者自己开课了、出书了。都有了自己以前不敢想象的结果。
在写作群中,认识一个90后小妹(文清),我就见她,通过每天坚持,个把月下来,硬是从画盲变成一个艺术家(我眼中的)。
3、相信质的变化
走上社会,其实又是一个人生的开始,又是一个学习的开始,又是一个重新确定目标的开始。
就象读书,开始是慢慢读、自由读,最后才进入主题阅读。就象上大学非要进过基础教育一样。所有的积累,总要从量变到质变的时候,才会变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变成你人生的一种助力。
这种量变到质变,我是见识了很多。特别是写作群中的同学。我对此深信不移。
所有积极的道路,总体都是异曲同工、返朴归真,是寻求精神上的超脱、满足与幸福。积极生活的意义也在这里。
后记:
有时候想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也不一定正确。自己写作,完全把它当作一种日记了。也常常懒得去找专题投。
这篇文章,原来是想写给弟弟、妹妹们看的,年轻真好!现在不是以前了,要靠什么关系,现在凭的是知识、能力、资源......;能耐有多大、想象有多大、爱有多大,这世界就有多大。
2017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