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无奇不有,应有尽有。他们似乎有享不完的福,乐不完的事,这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他们所带来的受益,无疑是好事。但由此所带来的是,许多孩子不喜欢阅读(这固然与我们当下的教育环境和生态不无关系),远离课本以外的书籍,精神世界极度荒芜,不能不让人担忧。
阅读到底重不重要,或者说到底有多重要呢?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先生认为,儿童阅读决定着民族未来,童年的长度决定了国家的高度。那也就是说,儿童阅读的深度决定了民族精神的高度。
随着“母语复兴时代”的到来,阅读在孩子的能力培养、习惯养成以及未来竞争中扮演越来越关键的角色。我们一定要趁早让孩子接触书,多阅读。孩子一向被认为是我们未来的希望,家长、社会都期望着孩子长大后能够有所积极的作为。
可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却不知不觉忽略了对他们在阅读方面的有效培养和训练。有些学校和家庭也在搞读书或者阅读活动,但多数属于“运动式”,一阵风过后,又恢复到“万马齐喑”的常态中。
很多家长在孩子小学阶段很看重孩子的成绩,甚至被分数所迷惑,不舍得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和玩,认为是浪费时间。可是,当孩子如同小苗一般营养不良而缺乏成长力量,到了中学阶段前进乏力时,家长只会抱怨孩子如何如何,却不知道正是自己一手造成了孩子的“短命高分”和“智慧营养不良”。
让孩子从容一些,不要过分追求分数的高低,要更看重为孩子以后的成长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同花朵,小学阶段是植株成长刚打花苞(打基础)、初中是含苞待放(努力发展)、高中才是怒放的阶段、大学却是新的一轮更高的成长过程。
幼儿园小学阶段主要靠机械记忆,而越往后随着知识结构的复杂,单纯的机械记忆就难以满足需求了,需要更好的理解,而阅读量的大小则是对理解能力最直接的影响。
儿童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语言在这个阶段获得惊人的发展,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的积累。儿童阶段的阅读,尽管只记住了片言碎语,许多意思或许孩子并不理解,但是你相信,在阅读的过程中,那些文字,以及孩子朗诵的气氛、感受和受到的启发,都会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最终结果。
所以,6-12岁小学阶段的孩子,不可以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课本和作业里。因为小学课本的单一性和肤浅性远远不能满足孩子精神世界成长的需求。只有博览群书、海量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广泛涉猎百科常识书籍(如天文、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哲学、艺术等等百科知识),才可以让孩子的智慧不断成长,最终形成一种强大的发展能力。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认为,读书的秘诀就是是联想与思考。联想是读出自己的共鸣,与生活、经历、情怀、时代接通;思考是读出问题,思考、质疑、不轻易相信。如果孩子读书甚少,或者干脆就没有读书,将无法展开想象的翅膀,孩子的眼界和境界都非常有限,更谈不上质疑和思考。
作为父母,为了孩子的长久发展和未来更大的成长空间,请不要过分在意孩子小学阶段的成绩,要把目标放在孩子的基础发展和能力、习惯培养上,才能真正事半功倍,让孩子受益终生。
靠投入全部时间和精力夺来高分的孩子,升入初中后成绩下降很快,孩子越学越累, 越学越不会学了;而那些小学阶段成绩并不突出,但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的孩子们成绩却上升得非常快。
那是因为,阅读让孩子们的心灵得到了自由,思维空间得到了提升,他们对自然乃至社会、历史充满着无穷的想象和探寻勇气,读书热情极高,因此,阅读同样也让孩子看到了诗与远方。作为家长,应该提高自身阅读的数量和质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引领自己的孩子,让他们爱上阅读,并因为阅读而让灵魂充满书香味,让生命更加丰盈和美丽。
有一种观点认为,小学阶段成绩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虚假性,是因为孩子把全部时间都投入到课本和作业里去了,自然就没有时间大量读书,而这如同丢了西瓜捡芝麻。这样的投入即便考了高分哪怕是满分,对孩子的未来而言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孩子本来已经全天在学校跟着老师听课、做题,晚上还要加班完成大量的作业,这样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如同大海捞针,实在得不偿失。不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遍读名著如同满山种树,最后收获的是一片森林。
高中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进入社会后,当需要工作能力而并非成绩单来评定一个人的发展时,这种分化就更是到了不可同日而语的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