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房子的主人十分的慷慨,说房子里你要什么就留下,不要什么就准备送给别人。
那天,很不客气地对着主人说想要主人放在房子里的那辆自行车车。
可谁知道,那房子的主人说不行,那自行车他要用。
这一下,阿君知道自己不该问这一下下。阿君感觉脸上有点儿发烫。
房子主人说过很多东西都可以留,似乎唯独没有说过那辆自行车。
阿君曾说过那自行车很贵,要好几千,是不是阿君自己起了贪念,才会这样子。
可房子里其他东西,什么电磁炉,抽烟烟机,空调,电视……都是大牌子,几乎全新的,房子主人却是很大方的留下了。
后来,阿君想到了,因为那些对于房子主人没用,而那单车对于房子主人都是有用的。
想通这一点阿君对于自己问的事情就没有了那原来的尴尬与缀缀不安了。
2.
吃饭的时候,阿君的孩子就在她旁边吐槽他学校最佳歌手上了某站,并被推送到他那。他吐槽着这第一名衣服穿不对了,歌唱得又不怎嘀,一大串的话。
令阿君很是烦躁,诶,孩子说那人干嘛呢?虽说因为他在你得不到第一,可也应该看看别人为何能得第一啊。取长补短不会吗?阿君在肚子腹诽着。
然而,阿君没有看到阿君的不耐烦,还在叨叨唠唠地说着,说着。
终于,阿君就没忍住了,说了句:“别说他了,行不?”
这一下,孩子好像被点着了,“怎么不能说了,清朝文字狱吗?”
阿君听了,看了看她,想说点啥,最终还是低下头没说话。
孩子这一下又不肯了,把饭一推,“这饭我不吃了。”阿君抬头看了看只吃了半碗的饭后,又低下头,没作声。
阿君老公边吃饭边玩游戏机,刚刚还有一答没一答地和阿君他们说着话,可这会儿却也没出声。
孩子见阿君没有回答,就站回来,走向他的房间,然后很大力地将房门关上。
阿君和他老公听到后没有什么大的反应,都似乎感觉这是非常非常正常的事,如果不这样,那很可能就不是她们的孩子似的。
所以两人都沉默了。阿君默默地拿出手机看起小说来。
虽说是在看小说,阿君的耳朵还是留意着房里的动静。
阿君自两年前就开始学习遇事要冷静。她知道刚才她不应该冲动说那句话,但有时候在那种被迫听别人说自己不愿听的话题,有不耐,有暴躁,有别的想法,有情绪,这是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的。
只要能在发生冲突时,及时停止,那一切都好办。
孩子回自己房间,阿君与他都能有空间与时间去冷静冷静。
起初,阿君在心里想:别人能拿第一,肯定有他的本事的,你拿不到第一,还在说别人,这就你不对了。
有本事,你去拿第一啊。
要么拿第一,爬上顶峰,来个一览众山小。
要么停止自己的牢骚话,哪儿凉快就哪儿呆去。
这种意识在阿君的脑海中翻滚着翻滚着,似乎要像海啸那样将她湮灭。
时间在一分秒地过着。
慢慢地,阿君感觉到自己开始没有了心头的狂躁。
她突然就有了点意识,如果自己真的对孩子来个大吼,说什么要么怎样要么那样。恐怕一场风雨就不可避免的发生。
意识到这点,阿君背后感觉到背后阵阵发冷。
阿君又渐渐地意识到假若自己对着那个正在青春期中的少年动容,会如何?
想想阿君很是头疼。
阿君想过自己的青少年时期,虽说也偶尔顶撞一下父母,可只要父母稍稍大声一下,阿呆就可能会瑟瑟发抖了。
可如今的少年可就不一样了,跟他大声讲,他比你更大声,有时会做出很多或过激或过分的行为。
这两年多来,发生了很多大大小小的事,阿君也从中开始学习了,也开始慢慢地成长。
有人说:做父母都很容易,都不用考试的。
这很正确。
但又不正确。
做父母都不容易,生下孩子,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平平安安的长大,长大后能好好的生活。
为人父母希望孩子能少吃苦头,能少走些弯路。最好能在不久的将来能飞黄腾达,能光宗耀祖。这几乎都是中国父母的期待。
有话说:
小时候怕长不大,
长大了怕学坏。
在这过程中,父母付出了多少,孩子不知道,没有人可以想像得到。
阿君记得孩子很小时候出现皮肤过敏,连续大半月没好,白天阿君有空带孩子去看病,还要上班,晚上,孩子痒,怕孩子挠破皮肤,阿君就用手帮孩子搔痒。那段时间,阿君累得要死,可见到孩子一天天好起来,她觉得非常非常的值得。
现在孩子长大了,已经不再需要阿君帮他挠痒痒了。
小时候,孩子很乖。
长大了,似乎脾气也跟着长大了,动不动就是个暴躁老哥似的。
曾经有一次,孩子玩电脑没作业,阿君老公生气地要收了手机,结果孩子差点儿离家出走了。是阿君拦住的。
阿君为此也感到震惊,感到害怕。
后来,阿君找到心理咨询师咨询,发现了一些存在问题。
也许孩子的一些问题的存在,其实是孩子父母存在的问题。
于是,从那开始,阿君尝试着去改变自己。
假如吃饭的事情发生在以前,恐怕暴风雨就已经令阿君崩溃了。
幸好如今的阿君发生了改变。
她学会了。
一,每个人都会有这或那的情绪。
作为人应学会接受,而不是抵触。
孩子如此,父母更应如此。
二,
发怒,或准备发怒时,给自己与对方一个空间,让各自去品茗自己的情绪。
是不安,是不快,还是……
这些都需自己学着去平息。
三,
学会接纳自己的同时,去理解对方。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就可以很容易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向。
四,
找个对的时间段,相互抱抱吧。
大家都不容易。
作父母大家也许都是第一次,作孩子也是第一,都有可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很多事情发生都不见得是坏事。
很多事情的发生,也许是在预示着好的结果。
学会自己成长,孩子才会成长的更好。
阿君知道自己还没有学成归来。因为孩子还是那样不肯也不愿意面对与接受自己。
也许是孩子不自信的表现,所以作为父母想学会看到并接受孩子的表现。
孩子的表现,也许是父母的内心深处的表现。所以父母也要学会看清自己的需求,尽可能地对自己好,接受自己。那样孩子也会像你那样慢慢地慢地改变,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
最后最好,请相信自己,也请相信孩子,明天会更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