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三年级,我们也创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给学生提供开展互助学习的场所和机会,把学生置于多向交流互动的学习情境中,从课内到课外,学生间互相启发、互教互学、积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崔教授说,一堂课小组合作一两次即可,三次就有点儿多。所以,选准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和内容,尤为重要。
今天我们语文学习古诗《望洞庭》,因为前两首古诗,孩子们已经掌握古诗朗读和理解诗意的方法,这第三首诗的学习重点就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只要弄明白比喻的运用,这首诗的意思就不言而喻。本来古诗句不好懂,直接分析比喻句更有难度,所以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先带着深度问题自主探究:“本首诗用了几处比喻?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接下来进行小组合作时,进一步明确各自任务:一号负责汇报,二号负责主持讨论,三号负责记录、在课本上圈划,四号负责监督检查。同时在强调小组合作几级音量的前提下,每个小组有序进行合作学习。在班级展示环节,我有意请可塑性强的一号同学梓林上台,“我来汇报我们小组的学习成果,本诗一共用了两个比喻句,第一句是……分别是把……比作……”,随着她的发言,我顺便在黑板板书,“以上是我们的学习收获,大家还有什么疑问或补充?”九组的李宜诺率先表示:“我补充,我们觉得还有一个比喻句,第一句是把……比作……”二组的于文静举手发言:“我有疑问,我们小组觉得第一句是把湖面比作镜子,而不是把洞庭湖比作镜子。”其余小组也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最后达成一致,“我们小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梓林鞠躬下台。
在这次合作学习中,每个同学都各尽其责,每个环节对于他们来讲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我也很轻松,没发现谁在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看看孩子们仰着的小脸,看看黑板上板书的重点,我知道这是一次成功的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这次成功体验,我觉得学习任务有难度,或者预设学生提供的思路和方法彼此不统一、有争议时,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在合作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过程,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与人合作,学会了与人分享学习成果,学会了互相尊重。这个过程,也增进了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促进了同学间的团结友爱,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